|
《史记》对作文教学的启示时间:2014-04-04 鲁迅赞誉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于《〈史记〉选读》的教学只停留在文言文实、虚词等方面,然后再简单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却忽视了作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作文教学中给我们的颇多启示。 “不虚美、不隐恶”,说“真话真情” 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巨大动力,在于他立志继承和发扬孔子修《春秋》的传统,褒善惩恶,批评历史。他在“述往事,思来者”中,冷静地刻画人世间的真相,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先贤圣哲,都被拂去了神圣的灵异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真面目。“不虚美、不隐恶”不仅是史家的优良传统,同时对于我们后学之辈在写作上也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给我们的启示是:作文主题要符合一般的客观实际,要确立一个真实的、现实的主题,不去刻意追求高尚或者标新立异。组织材料时,要选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各种人和事。要真实地书写自己的心灵感受,即便稚嫩,也有价值。就文章的价值而言,真情实感比章法技巧还要重要。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刻画要传神 《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比比皆是。司马迁在述史过程中,把一个个人物写活了,让读者读后,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一篇中,樊哙只占了很小的戏份,但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年之后,到了《高祖本纪》的课堂上,他们对樊哙仍然是情有独钟,可见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司马迁善于通过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采用烘托、对比、描写、夸张以及互见等手法,把历史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刻画人物要注意多种方法的交互运用。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基本手段。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事件冲突中去,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的焦点中,各种人物都依据自己的利益立场、处世习惯、智慧和能力、与他人的关系,紧张地活动着,既各显本色,又彼此对照,个性便能够表现得格外鲜明。同时,要注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叙事要流畅 《史记》在文学叙事上可谓是千载文章的典范。《史记》体大思精,包罗万象,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事件情节,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史记》叙事往往详写事件的起因,略写结果,并善于穿插生活琐事以昭示结果之必然性。这是作者抉发历史规律的一种技巧。《史记》叙事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注意揭示历史发生的根源,重视探寻历史的因果规律。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给我们的启示是:叙述富有情节冲突的叙事片段,要在情节展开中将笔触深入到主题的高度上去。叙事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要求平均叙事,即每一个叙事点都平均铺展,而只需把能够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一定主题的叙事点详细铺开叙述,对于其他的叙事点可以略写,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丰富多彩。对于一个人物的刻画,不要求叙事全面,只要点出最突出的方面,围绕人物的主要个性特点选取几个典型片段进行叙事即可。要交错运用多种手法,如白描、铺陈、渲染、对比等,使叙事不至于呆板、了无生气。另外,叙事可与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结合起来运用,等等。类似启示还有很多,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