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白山里藏着的爱时间:2014-07-02 ——吉林省“最美教师”孙东坤的坚守故事 有一种小学叫“教学点”。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点算是最小的单位了,通常只有一两位教师,学生也不多,只能以复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目前,这样的教学点在全国有6万多个。 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松树镇红立教学点位于靖宇县、抚松县和临江市三地交界处。远处的青山、林海和近处的篱笆墙组成了一幅乡村生态风景图,但生态的另一面则意味着经济的滞后。从松树镇到红立教学点有10多公里路程,盘旋在半山腰的公路,远远望去成了这里最具现代气息的风景。记者要采访的“最美教师”孙东坤就在这里。 一个人撑起的“教学点” 学校就在半山腰,距离公路不远,零星的房屋散落在半山腰,成了大山的点缀。 从公路到学校要走一段较陡的坡路。走进校园,房屋已明显有些破旧,偌大的校园因为人太少,显得有些许荒凉,唯独迎风飘扬的那面国旗,给记者平添了更多关于学校的想象。 孙东坤的职业生涯就框定在这一方空间。据说,最辉煌的时候,学校有400多名学生,30多位教师。如今,这里是一个人撑起的教育天空。附近村里年轻人结婚后都搬到城里生活了,留守在村子里的大多是一些家庭条件极度困难、老弱病残的住户。所以,学生越来越少,从几百人到几十人,再到几个人,最少的时候只有两名学生。大多数教师也随之调往镇里,直到剩下最后的坚守者——孙东坤。 一排平房看上去很“结实”,这是学生的教室,大多数教室都空着,个别教室则放满了废弃的物品,落满了灰尘,但走廊打扫得很干净,这是孩子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循着上课的声音,记者走进了教室。5张课桌集中在教室中央,靠近窗户的地方有一张办公桌,尽管教室不大,但是整个教室还是显得空荡荡的。 见有人进来,孙老师似乎想停下来,记者便示意她继续上课。孙老师正在上的是语文课,这是教学点里每天发生着的复式教学。5名学生中,学前段3个学生,二年级和三年级各1个。 “上完二三年级的课,就安排他们写作业,然后给另外的学生上。”孙东坤说,“孩子们已经习惯,各学各的,互不影响”。 教室的后墙上,张贴有一张课程表,孙东坤可谓“全能教师”,她要教授所有的学科,从语文、数学、英语,到美术、音乐、体育等。时光飞逝,对孙东坤来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唯独体育课却上得一年不如一年了。最大的挑战不是要教授所有的学科,而是一旦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没有人能顶替自己的工作,所以,这些年,孙东坤习惯了坚持:“我不来,这些孩子就没人管了。” 每周一是红立教学点雷打不动的升国旗时间,孙东坤带领5个孩子认真而庄严地升国旗。谈到了升国旗,孙东坤示意孩子们起立,于是,记者和孩子们、孙老师一起共同唱了一遍国歌。 二年级的小娟和三年级的小菲,两个孩子的母亲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孩子不敢接触自己的妈妈,各自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最让人心疼的是小菲。”孙东坤说,“由于家里没人给她做早饭,孩子经常是不吃早饭就来到学校,每到上午9点多,孩子饿得直哭。”孙东坤发现后,就开始每天给她带些早饭。 采访的当天上午,大约到了9点多钟,孙东坤开始生火给孩子们烤馒头和鸡蛋。每个孩子一块馒头、一个鸡蛋。最初这是孙东坤给小菲一个人带的早餐,如今,成了孙东坤给孩子们的特殊加餐。 孙东坤对小菲有很多特殊的照顾。每次小菲的母亲犯病时就紧紧地搂着孩子不让上学,看到小菲迟迟没有来学校,孙东坤就会去家里与小菲的母亲“抢”孩子。“每次看到孩子那惊恐的眼神,我的心都要碎了。”孙东坤说。 坚守,不需要承诺 从学校到家,尽管只有1公里,但孙东坤走得并不轻松。这条路上有一个大约60度的陡坡,每到雪天和雨天最是难走,冬天,最深的积雪有40多厘米,孙东坤和孩子们就直接坐在地上滑下去,所以,摔倒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记者也沿着这条坡路走了一遍,的确相当吃力。但是,这条路孙东坤已经走了37年。 苦吗?的确辛苦,但孙东坤直言,从走上讲台那天起,她就爱上了教育这份工作,她喜欢孩子,见不得孩子受苦。 2004年,小学毕业的小伟兄妹,母亲高位截瘫,靠父亲下井采煤维持生计,家庭收入全都花在给母亲治病上,根本无法供两个孩子上学。孙东坤了解情况后,主动承担了他们上学的一切费用,还给他们买来了书包、棉袄、鞋子……她把兄妹两人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现在,兄妹俩双双考入中专院校,找到了满意的工作,逢年过节都会打电话问候孙老师,还经常回到学校看望孙老师。 去年春节,从浙江回来的莫艳艳,招集了28名同学,一起来到孙东坤家拜年。他们共同商定,称呼孙老师为“孙妈妈”。这些学生希望等孙老师退休后,陪她一起外出旅游。“看到这群30多岁的学生,如今都过上了好日子,我打心眼里高兴。”孙东坤说。 支持孙东坤一路走来的还有她的丈夫张敏,他现在已经从镇政府退休,是个“热心肠”,特别支持孙东坤的工作。每次有学生到家里学习,他都腾出地方,关上电视,不打扰学生的学习。冬天,教室里要砌火炉、门窗封塑料薄膜、烧柴火都是他来帮忙。 去年下半年,孙东坤到了退休年龄。看到与自己同龄的教师都申请离岗,等候办理退休手续,孙东坤也有点心动:“我太亏欠孩子他爸了,很多年前全家就可以搬到镇上住,就是为了方便我的工作,一直在这里留守。” 心动的孙东坤到镇上找领导申请办理退休手续,可回到家仔细想想,她又后悔了——这里偏僻,条件差,很难再派其他教师到这儿任教,自己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呢? 第二天,孙东坤再次找到领导说:“我不想离岗了,几个孩子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只要这些孩子还在这里读书,我就不离开学校!” 比坚守更重要的 孙东坤的坚守感动了很多人。去年9月,吉林省教育厅发起“寻找最美教师”活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便推荐了孙东坤。通过网络、短信、纸质3种投票方式以及初选、复选、终选环节,孙东坤与其他9位教师一起从269名候选教师中脱颖而出,荣获吉林省“最美教师”的荣誉。 尽管人们似乎已经对媒体报道的教师典型有了审美疲劳,尽管“蜡烛”、“春蚕”这样的教师隐喻已经不足以打动读者,但是,当一位女教师把整个职业生涯都绑定在一个教学点时,孙东坤带给人们的早已不是感动,而是震撼和敬意! 一天的采访不可能读懂孙东坤的全部。但是,当看到孩子们自由、快乐的学习状态,记者分明看到,比坚守更重要的是孙东坤对孩子们平等的、无条件的爱。 一下课,5个孩子便一溜烟跑出教室,清脆的笑声飘满整个校园。小菲说,“孙老师经常和我们一起玩游戏。”教室的后墙上挂着一个已经有些破损的玩具,那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玩具之一,这就是他们的童年。 小马妮儿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她的腿部患有血管瘤,治疗过程中留下累累伤痕,但小马妮儿却很活泼,尤其看到记者的到来,格外兴奋。写完一页字,小马妮儿主动找到孙东坤批改,孙东坤很认真地用红笔在作业本上写了“100”,小马妮儿高兴得拿着作业本在教室里又蹦又跳转了两圈。 据白山五中校长丁军海介绍,虽然这里的教学条件不太好,但孙东坤的教学成绩在全镇却不差。 爱,是教育的基本色,但最难表达的却是爱。而在孙东坤这里,对孩子们的爱、关心和耐心,则可以如此轻松地实现,偶尔,她也会为其中一个孩子ai和ei发音不准而眉头紧锁,但她却很少有责备和不耐烦。 这里的家长几乎没有人会陪孩子写作业,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向了学校,推给了孙东坤。没有人可以和孙东坤一起共同探讨遇到的教学难题,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就让大孩子教小孩子。 这些难处,对于孙东坤来说,不算困难。因为,坚守,没有句号,不需要承诺,更不需要理由。 (文中小菲、小娟、小伟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