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局长彭建设时间:2009-05-07
编者按:江岸区是武汉市历史上唯一存在过外国租界的城区。租界时期,电灯、电报等近代公用市政设施首先在江岸区开始出现,成为武汉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解放后,在 的领导下,江岸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委、区 带领全区人民发挥本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江岸区教育局认真总结江岸教育发展的实践,深入分析江岸教育发展的态势,江岸教育发展在近30年积累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已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作为武汉教育发展的一张名片,江岸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倾力打造教育“金名片”
伴随着武汉城市发展的步伐,武汉教育阔步迈入了新的世纪。 历史底蕴丰厚的江岸区,武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始终将教育放在全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动员社会力量创造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提高,全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和全面的进步。 2007年,区教育局在市教育局和区委区 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十一五”教育规划,围绕全年中心工作,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回首忆辉煌,再谱新篇章。2007年江岸区教育发展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2008年将会凸现哪些改革新气象?近日,区教育局局长彭建设围绕着这些话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创新工作思路 通过发展促和谐 新中国成立后59年来,特别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江岸区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快的提升,从宏观上已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彭局长告诉记者,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由偏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实力提高转变;二是由鼓励部分重点发展为主向更加关注全面均衡转变;三是由办学规模的扩张向效益质量的提升转变;四是由简单粗放型管理向规范精细化管理转变;五是由习惯内部封闭向关注社会满意转变。这些变化和特征,表明江岸教育的发展按照螺旋式上升的模式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新的原点。 彭局长认为,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仍赶不上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软实力上,特别是在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水平上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声誉不断提高,但是长期积累和新增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还未有效破解,如:素质教育、择校、课业负担、规范收费等。 基于这一判断,在过去一年里,区教育局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教师学生深入学习领会 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把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2008年,全区教育工作以 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江岸教育的基本教情,围绕“抓主要矛盾,找发展空间,治薄弱环节”三个基本思考点,确定了“好字优先,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握江岸教育发展新层面、新原点的基本定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和谐教育为主线,突出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点,坚持“发展、人本、内涵、均衡”的工作原则,坚持“基础、规范、特色、改革”的工作要求,在“细化、深化、内化”上下功夫,全面推进江岸教育朝着“质量优、特色新、品位高”的目标又好又快地发展。 整合教育资源 通过公平促和谐 彭局长告诉记者,2008年是实施《江岸区“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时期,区教育局将督查各单位落实“十一五”规划的进程,重点是检查“十一五”规划阶段性目标、项目化的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根据 精神,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江岸区“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硬件建设跟上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整合资源,实现优质资源配置的最合理。为此,江岸区教育局全面推进第二轮初中标准化建设。 以软件建设为重点,坚持一校一策、特色发展,实现初中教育均衡、和谐发展。2008年,教育局在18所公办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启动的基础上,将完成对谌家矶中学、汉铁初中、四十一中、二十一中、台北路学校等5所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与市级验收。 为了进一步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区教育局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以及教育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坚持走规模化发展和内涵发展并举的职教发展道路;严格规范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加大对社区教育、民办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工作的力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全市领先的青少年科技基地——江岸区青少年宫;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掀起“喜迎奥运,四城同创”的新 。 为了不断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区教育局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江岸区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情况,区教育局制定办学体制改革试点调整方案;规范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取消改制校,严 “校中校”、“校中班”, 止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违规举办重点班、快慢班、兴趣班、特色班和特长班;加强对小学“七对七”、“八对五”小班化的管理。 在解决“择校”方面,区教育局将以教育公平为目标,以统筹协调为基本方法,构建两个发展共同体(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共同体和学校间均衡发展共同体):今年按省市要求,全部取消改制校,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公办学校举办的民办学校实行股份制改革,重点控制择校规模;继续推进初中标准化建设,提高全区均衡化水平,逐步从根本上破解择校难题。 加强内部管理 通过成果促和谐 2008年,江岸区教育局确定了“好字优先,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如何体现“好字优先”呢?彭局长认为,主要在“基础、内涵、热点”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这是区教育局在推进江岸教育新层面上的新发展不可回避又必须解决的工作难点。 为了抓好基础工作,区教育局坚持抓好基础、基本、基层的“三基”工作要求,即真心实意地面向基层,围绕学校的基本工作内容,夯实学校新层面发展的新基础。至今年上半年为止,区教育局利用了三个学年度,相继开展了“教学管理年”、“德育管理年”、“体卫艺管理年”,按照“规范、提升、特色”的要求,形成了三个管理《规程》。为此,以“德、智、体”为学校教育基本工作内容的、并适应江岸教育在新层面上发展需求的基础性管理制度基本形成,提升了学校管理的基本功。 为了抓好内涵发展,江岸区教育局着重抓了三个方面,一是以提高管理水平为关键,二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根本,三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 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江岸区教育局提出了构建江岸教育人文、科学、法治管理体系的目标,围绕“学校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相继推出了关爱学生行动、关爱教师行动、关爱老教师行动、关爱女教师行动、关爱班主任行动的“五个关爱行动”;提出了师生、学生与家长、教育与社会、教育层与基层、干部与群众、干部与干部的“六个关系调整”;组织了“千名教师访万家”、“十、百、千走访活动”。 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方面,区教育局重点突出了“两课”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四个校本”专业化发展平台;建立了“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周六特级教师课堂”、“教师专业档案”、“首席班主任”、“骨干教师跨校任教”等培养机制。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继区域性德育特色和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之后,去年又推出了区域性“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年”,编撰了从小学到高中五本一套的《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学生读本。“一廊一室”学校特色正逐步形成。 建立长效机制 良好形象促和谐 彭局长认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党风建设带动干部作风、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努力把党风建设的成果体现在干部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整个校风之中,使党风建设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氛围。 区教育局吸取深刻教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针对2006年出现的商业贿赂案件,区教育局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对全局各单位进行了自查自纠工作,共清理课本回扣等近60万元,对“小金库”,对机关科室、房管站和勤工办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全面整改,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管理,创编了《党风廉政建设长效管理手册》。 为了进一步加强班子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区教育局深化“责任督查行动”,强调机关和二级单位作风建设,推进“责任规范工程”的落实,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全区启动了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和民主评议中小学的活动,实行教育收费“承诺制”, 对各类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切实优化了教育行风。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区教育局要求全区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 精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区学校、二级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提高理论水平,提升实践能力。全区深入贯彻落实《江岸区教育局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与反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实施意》,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立起全区教育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由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江岸区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