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局长杨海松时间:2009-08-09
编者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胡总书记在“ ”报告中,特别是关于教育的论述,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的教育事业和谐发展新的动员令。武汉市洪山区处于城乡“二元结构”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突出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始终把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发展动力,作为建设和谐洪山的重要支撑,建立与“科教大区”相应称,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发展格局。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办好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充分、优质的教育平台。日前,区教育局长杨海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全区科学均衡发展教育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
坚持均衡发展 构建和谐教育
武汉市洪山区是1986年区划调整组建的以城带郊的新型城区,该区东抵鄂州,西眺沌口,南邻江夏,北望新洲。辖区内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智力密集,已成为武汉市以文化为亮点,以科技为特色的科教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城区。 近几年来,洪山区教育局根据市 提出的“以强市富民为核心,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理念,结合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特点,积极倡导“科教兴区”的理念,洪山教育呈现出均衡、协调、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为武汉市科教文化的重要区域,教育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如何在促进和谐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此,洪山区教育局长杨海松日前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科学统筹规划 搭建优质教育平台 杨海松局长告诉记者,区委、区 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教育改革与发展置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十五”、“十一五”规划中,洪山区教育局以高度的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加大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力度,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了洪山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翻开了洪山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按照“全学段覆盖,打造龙头,扶持重点,分步推进,内涵发展”的策略,洪山区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创建了一批各个学段的示范学校(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石牌岭职高);省级示范高中1所(洪山高中);省级示范初中1所(卓刀泉中学);省级示范小学1所(华师附小);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街道口幼儿园、华科大幼儿园);市级示范初中2所(洪山中学、英格中学);市级示范小学3所(广埠屯小学、街道口小学、华科大附小);市级示范幼儿园1所(地大幼儿园);市第二聋校被列为全国5所实验聋校之一。特别是洪山高中创建为省级示范高中,结束了洪山区没有省级示范高中的历史;卓刀泉中学填补了武汉市初中学段省级示范学校的空白;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跃居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标志着洪山区中等职业教育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 按照“就近入学,满足需要,提高水平,协调发展”的思路,洪山区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采取“撤小、并弱、剥离、重组”等手段和“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小区配建”等方式,先后撤销了清潭中学、朝阳小学等14所学校,剥离了湖电子小、武南学校等16所企业子弟学校,完成了沙湾小学、磨山小学、晨光小学、迪光小学等学校的合并重组工作,扩大了楚才小学、珞狮路小学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完成了地大附中的联合办学和武汉仪表厂的委托办学,配建了金鹤园小学和武汉外国语学校江南分校。以上举措,使区学校布局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充分,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完善助学机制 保障公平教育机会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洪山区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大变,通过爱心“大合唱”,为更多的贫困生在人生最脆弱的时期撑起了一片蓝天。 近几年来,随着洪山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急剧增多。截至2007年秋季,洪山区共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近6万人(约占全区小学、初中学生总人数的28.9%),其中:72所公办初中、小学招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人数约占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总人数的67.3%; 为了确保辖区内流动花朵都能有学上,并且上好学,洪山区建立起了“简化手续,随时发生、随时办理”的教育“绿色通道”,切实做到 负责,公办学校为主。一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布局,确定了72所无条件接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并将学校名单通过媒体向外公布。二是印制《适龄儿童入学报名须知》等材料,发放到外来务工人员手中,为其子女就学提供指导和帮助。三是对在 部门取得暂住证,并在工商部门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或者有劳务合同的农民工子女,一律无条件免收借读费。四是将师资力量、校舍、卫生、安全等方面符合条件的6所简易学校,也对农民工子女开放,以解决因进城务工农民比较多,公办学校一时难以满足农民工子女入学需求的矛盾。 为了让流动花朵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洪山区设立了专项资金,广泛开展“手拉手、送温暖”系列活动。区中小学还搭建各种舞台,让他们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解除心里障碍,消除心理误区,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共享一片蓝天碧空,共沐一缕春风暖阳。 在洪山教育的“阳光雨露”沐浴下,流动的花朵绽放得倍加绚丽。今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的洪山高中学生童亚伟,就是其中的代表。三年前,这名来自鄂州的流动花朵曾经因贫困而产生辍学的念头,洪山高中为了圆他的大学梦,不仅给他减免学费,还为他提供每个月200元生活费的资助。杨海松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在洪山高中,在洪山区,像童亚伟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都在学校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并最终以优异成绩回报了社会。 坚持“科教兴区” 加强各类教育发展 杨局长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建设和谐社会,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加快教育发展,努力扩充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近年来,洪山区教育局和各级学校在促进教育协调发展,维护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洪山区教育局坚持“一切为了残疾孩子的明天”的办学宗旨,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大力塑造和维护特殊教育作为湖北省教育窗口的形象,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专题研究,从政策、经费方面予以倾斜。全区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市二聋校、盲校一跃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学校,成为集教育教学、康复医疗、教育科研和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多学段、多层次的新型特殊教育学校,在国家、省、市特殊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巩固了全国特教先进区创建的成果。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按照“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洪山区教育局坚持“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的教育目标,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进 “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同时,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洪山区教育局努力探索办学主体多元、办学体制多样的民办教育发展格局,为民办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花山镇与日本绪方町结为“友好农村”,花山小学与绪方小学结为“友好学校”,相互进行农业技术和教育交流。“十五”期间,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不断发展:洪山高级中学与加拿大皇后学院合作办学,举办了洪山高中国际部;华科大附中与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有100多名学生分别赴日本、新加坡等国深造或就业,一批学生已成为美国朗讯、德国西门子等世界著名公司的技术骨干;第二聋校多次接待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友人的来访,学生多次随中国残联邓朴方主席出访;选派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到美国学习培训,推荐校级干部到美国、新西兰等国开展学习培训,先后聘请了日本等外国教育专家到区讲学和担任外籍教师等等。境外师资和教育资源在区得到利用和开发,开阔了视野。 多年来,洪山区先后荣获了“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双拥模范区”、“省教科研五强区(县)”、“市级社区建设示范区”、“市十大信息网络建设先进单位”、“武汉市教育科研五强区”等殊荣,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与人文的和谐共进。 发展教育、倾心教育。采访完毕,杨局长表示,洪山区教育局一定会乘着“ ”的东风,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营造优质的教育环境,用知识润泽,努力朝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