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大冶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汉明时间:2009-07-09 大冶师资建设三维观
大冶,是世界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三千年前,人类文明的火焰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跳跃欢腾。1994年,大冶撤县建市,教育也随着全市社会事业的建设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十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丹桂飘香的时节踏上了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在大冶市教育局略显简陋的办公楼里,我们见到了此行访谈的对象——大冶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汉明。我们的话题围绕着“教师队伍建设”展开。 “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谈起教师队伍建设,本来十分稳健的朱局长瞬间却变成了一位红脸的汉子。“谁把握了教师队伍建设,谁就构筑了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甚至可以这么说,谁把握了教师队伍建设,谁就拥有了教育的未来。” “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队伍建设其实是一件十分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但是,在现实中,它被淡化的现象严重存在。”虽然上任只有一年,但是朱汉明的神态充满自信。面对面,朱汉明为我们谈起了他的师资建设三维观:“队伍建设,有一个纵向、横向与深度的问题。从区域发展看,要处理好优先与均衡的关系,这是横向的;从管理质量看,要处理好严格与宽厚的关系,这是深度的;从矛盾性质看,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这是纵向的。大冶的师资建设必须从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出发,相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所有举措都必须为这三个维度的结合和推进而服务。” 一 朱汉明最为关注的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在大冶还比较严重,个别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3.8岁,术科教师严重短缺,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农村教育优先发展,这是一种基本战略,也是时代的要求。但现实中,城区教育在师资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一直占了先机。要确保农村教育优先发展,首要条件是农村师资的配置要得到优先。只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优先,才能真正做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他不遗余力为农村教育抢资源。 2007年8月,64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来到大冶市农村学校任教。为了这64个省资教生,朱汉明没少磨嘴皮,也没少跑路。那一段时间,他几乎是带着一种“抢”的心态找市长要政策,找教育厅厅长要名额。在他看来,“都是正规院校的毕业生,要哪个专业的由我们选,稍微带一带,都是好苗子,为什么不抢?”这是增强农村教育造血功能的大好机会,机会稍纵即逝,他这么一抢,省资教生的人数从2004年12个、2005、2006年的“零”名变成了2007年64个。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还需要将现有的师资盘活,实现合理流动。2006年,大冶市派遣139名城区及周边乡镇教师到边远地区学校支教,时间一年。按照该局的规定,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是不能获得职称晋级的。朱汉明对这一举措十分赞同,他认为这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科学、年龄老化的一个良方。虽然不治本,但可解燃眉之急。2007年,大冶市教育局继续派遣138名教师奔赴农村学校,并将派遣范围扩大到高中学校,派遣要求明确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派遣方式以受援单位的需要为主,实现学科对口,按需派遣。众多支教教师为农村学校带去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全新的教学方法,成为流动在城乡之间的新鲜血液。 朱汉明对于农村学校的偏爱,常常表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上。2007年暑假,大冶市获得365个参加全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的名额,这是一次全免费的高水准的培训,时间长,有针对性。“农村学校经济困难,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首先必须满足他们”,朱汉明一股脑把所有的名额全部给了农村学校。2007年教师节表彰全市优秀教师,朱汉明再三强调,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扎根农村教育无怨无悔”,后来,实际受表彰的教师中,80%来自农村。 只要有机会,朱汉明总是首先满足农村教师。在他心里,“这不是优先,这其实是弥补农村教育的不足,是为了尽快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二 关于“严格与宽厚”,朱汉明的诠释是“要让每一位走进校园的教师成为以德育人的师德典范,让每一位走进课堂的教师成为教艺精良的专业人才,这是必须做到的一件事,哪怕时间长一点,花的精力多一些”。 朱汉明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2007年,大冶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提高教师学历水平的通知》,规定农村小学和全市幼儿园教师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城区小学和全市所有初中教师具备本科学历。到2010年底以前,凡未达到上述要求的教师,不能提干、不能晋级、不能聘任、不能在乡镇和城区之间异动。“很明显,‘四个不能’是非常严格的,它针对的是中青年教师,是用严格的制度逼着大家学习。” 他走马上任的2006年11月,大冶市“师德建设年”活动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实施监督考评机制,将师德考评结果载入教师个人档案。这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做过的事。当年全市共制止违规收费15起,取消收费项目3项,清退违规收费金额21万元,查处违规补课教师15名。对于有偿补课等存在师德问题的个别教师,档案怎么建?很多人在关注。“实事求是,该怎么建就怎么建!当时,党委一班人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朱汉明告诉我们,“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敷衍,师德建设将功亏一篑。”结果,不但师德优秀、被表彰为杰出班主任和师德标兵的教师师德档案留下了光彩的一页,而且个别严重违反黄石市师德建设“八不准”、受到处分的教师也被如实地进行了档案记载,这在教师队伍中引到了强烈的震动。 在“严格”这个问题上,朱汉明的动作是接二连三的。2007年9月下旬开始,一场专项清理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专项清理教师吃“空饷”的大型整治行动在全市高调展开。“集中精力,用一个月的时间,彻底清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和吃‘空饷’的人和事,坚决还我市教育系统的清风正气。”在全市教育单位“两清”专题工作会议上,朱汉明的话语掷地有声。此次“两清”的重点对象之一就是各单位属财政供养,且非病非伤长期脱岗未上班的人员、已死亡未注销人员。对于私自脱产进修、外出打工等长期脱岗在外的教师,教育局给出四种选择:返岗、转岗、自动辞职、公开除名。“我们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作出第一种选择。但是,到规定的期限,对所有的清理对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意见。” 从师德档案建设结硬帐到全面清理吃空饷的教师,再到明确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要求,我们看到的是朱汉明建设教师队伍的一个“严”字。他认为,“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措施,就不会成就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在纪律面前,没有特例,在制度面前,不能放任自流。然而,对于新上岗的教师、农村学校教师和老龄教师,他抱着一种十分宽厚的心态,其中的一件事让我们对此有些许的了解。 早在2005年秋季,大冶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就全面开通,324个项目学校覆盖了所有乡镇,但是,对于这种“高技术”,绝大部分农村教师看都没有看过,更不敢动手去触摸它们。下去检查多次,总是发现设备放在那里不用,现成的教育资源不能走进课堂,大家都很急。很多人责怪老师们,可是朱汉明却把板子打在职能部门的身上,“设备维护要分片安排技术骨干,提高应用水平要通过下乡培训才能逐步实现,提高装备的应用指标,要加强督导检查。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科、装备站、教研室和督导室的事。我们要把服务做好,不要怪学校怪老师,老师们心里更急。” 三 在朱汉明的眼中,严格的教师管理是当前的一中战术需要。但是从长远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培养:“培养优秀典型,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管理骨干,是很重要的三个抓手。” 在朱汉明的办公桌上,我们发现了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刊物——《润物集》。我们得知,这是该市首届“十杰班主任”的事迹报告和经验文集,是该局投资5万元通过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他向我们介绍,2006年,教育局开展了首届“十杰班主任”评选,扎根农村学校的李红梅等十名班主任脱颖而出,他们的优秀事迹也在全市推广,老师学什么,向谁学,有了身边的典范。2007年的教师节,全市举行了大型的庆祝表彰活动。市委所有的常委都到会,市委书记亲自为全国优秀教师邹正明授奖。当时,受表彰的还有3名全省优秀教师、110名师德标兵和20名支教教师。 “这件事影响很大,标杆作用很强。”朱汉明说,“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杰出班主任既是师德建设的标杆,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丰富资源。让他们走在队伍的前列,发挥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大张旗鼓的激励表彰,以弘杨高尚师德,激励大家,是一种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2007年,一项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在大冶市全面铺开。这项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借鉴洋思中学的经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少讲、精讲,如何科学引导,是一个主要课题。 “要完成这个课题,就必须掌握新理念、当好新角色,当一名学习型教师。”朱汉明欣喜地告诉我们,目前活动推进比较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部分教师的教学中显现出效率优势:“就拿育才小学来说,过去这是我市办学水平排在第二梯队的学校,但是,今年10月,这个学校就有两位教师代表黄石市参加全省的青年教师讲课、说课比赛。”看来,他着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指导思想已初步实现。“今后,我们不但要推出一大批师德高尚、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更要大力培养学有所长、技艺精湛、勇于创新的专业人才。”可以预见,在这条道路上,他的脚步将跨得更大。 面对全市200多所农村中小学,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管理是讲组织、讲层级的,如果单靠教育局机关部门来管理,肯定是不全面不深入的,精力也是应付不过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班子建设好,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还得靠他们。”朱汉明向我们讲述了一件新鲜事。 2007年8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变过去的分级管理为分类管理,变委任制为聘用制。试点首先在城区3所高中、1所初中和1所农村高中展开。“我们对所有竞聘上岗的人员,包括校长、副校长等,实行目标管理,每年一考核,三年一竞聘。”“行政管理人员不但是教师中的骨干,更是管理教师的教师。”在改变干部任用方式改革的同时,在干部管理上他还突出一个“严”字。今年秋季开学,3所农村中学报名时捆绑收取早餐费等服务性收费,引起家长不满。为了规范行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党委分别对3名校长给予行政警告、行政记过处分。事实的确如此,抓好了干部队伍建设,就必然能够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思路毫无疑问是科学的。 在谈到教师队伍今后的持续发展时,朱汉明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构想,他希望能建立一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人员补充上,建议市委市政府实行‘退一补一’的教师接力制度,通过这种办法把高校毕业生引进到基层学校。在教师培训上,我们正在向市政府打报告,要求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按标准拨付教师培训经费、班主任培训经费,确保教师培训能跟上教学改革步伐,因为,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要立足于对当前在职的8000多名教师进行理论武装和技术升级。” 短短两个小时的交流,只是让我们对朱汉明抓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轨迹有了一个粗略的轮廓,我们相信更多的故事可能无意中被隐藏。但是,他所说的处理好队伍建设中“优先与均衡、严格与宽厚、当前与长远”等三个维度的关系,颇有新意,值得借鉴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