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大王山教学点代课教师陈集中时间:2014-04-15 一个人的无奈坚守
在蕲春最偏远的教学点,代课教师陈集中守着21个孩子,儿子三番五次接他到城里享清福,都因无人接手而作罢—— 2日上午,上海湖北商会副会长陈敦银赶到蕲春县最偏远的教学点——檀林镇大王山教学点,看望坚守那里的唯一的代课教师陈集中,并为孩子们送去了价值3000多元的文体用品。 20多天前,檀林镇中心学校校长袁红平就赶到那里挽留过陈老师。因为此前陈集中的一条短信让袁红平一宿没睡好:“袁校长,儿子发了‘狠话’,不让我再‘代课’了,让我去浙江享享清福,娃娃们咋办?” 袁红平知道陈集中不容易。大王山教学点是农村典型的“一校一师”学校,学前班至二年级有21名学生,陈集中既是“点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也是厨师、生活老师。 眼看56岁的陈集中快“到点”了,还没有合适人接手,袁红平很着急。2012年,县教育局好不容易调剂了一名教师到大王庄,结果呆了不到一天就走人了。“学校位置偏僻,条件艰苦,每月千把块钱,谁愿来啊?”满以为可卸下担子的陈集中苦笑着抱怨。 这个教学点让袁红平很纠结。撤并吧?村里20多个孩子每天得步行十几公里山路去大王中心小学就读,家长不答应。保留吧?代课教师后继乏人,师资难以保障,家长不满意。 袁红平只能打陈集中的主意。去年8月,镇中心学校从“优师优生奖励基金”中拿出1万元,组织陈集中等8名教学点的优秀教师游了一趟北京,这让陈集中很感动:“我愿将我的余生献给大王山的孩子们。” 咋又动摇了呢?袁红平要当面问个究竟。 从镇上出发,摩托车扬起一路灰尘。绕了一道梁,下了三道坡,半个小时后,袁红平来到大王山教学点。正是上课时间,陈集中正在教二年级学生读课文。 见到袁红平,陈集中有些意外。 “老陈,教学点撤不了,一时半会也不会有新老师来,你可不能撂挑子。” “哪个舍得娃娃们啊?儿子是一片好心,我这个当父亲的咋推辞?” 陈集中的儿子陈再生在浙江创业,生意做得很红火,希望父亲过去安度晚年,顺便帮把手。 袁红平拨通了陈再生的电话。还没开口,陈再生反倒做起了袁红平的工作:“养儿防老。我在外面过得有滋有味,父亲一个人在山旮旯里吃苦遭罪,别人咋看我?”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陈再生还是没松口。 “你爸在大王村教了一辈子书,村里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现在学校这些娃娃就跟他的孩子一样,都是心头肉,他咋舍得下?”袁红平没有放弃。 最终,陈再生答应,这件事可以缓一缓,让父亲自己选择。 “没啥说的,为了这些娃娃,我这把老骨头再挺一段。”一直守在旁边的陈集中说。 返回的路上,袁红平仍轻松不起来:这个教学点的师资咋解决?想来想去,都没有一个合适的办法。 代课教师,不该被遗忘的弱势群体
数十年来,千千万万的代课教师将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但近些年不少贫困地区代课教师流失严重,后继乏人,症结就在于待遇太低,有的月薪才几百元,更谈不上医保、养老保险等福利,这对他们是极不公平的。 虽然各地采取了选派大学生支教等措施,但相对于农村教师的巨大缺口,无异于杯水车薪。 最现实的解决之道,仍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代课教师资源,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待遇,将其逐步纳入当地社保体系;加大代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择其优秀者悉数转为公办教师;构建优留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真正把教育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同时出台更大优惠政策引导师范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让农村老师的总体待遇跟城里老师大体相当甚至更好,让他们觉得在农村当老师不丢人,还很光荣。既有钱图,更有前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我们这个有着数亿农村人口的国度,当哪一天“代课教师”一词彻底成为历史,也就意味着我国农村教育继普九之后实现了新飞跃,教育均衡化、教育公平达到了新高度,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全面小康社会才有了更坚实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