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直击课堂教学的“痛点”

时间:2017-02-22     作者:朱唤民【转载】

    任何课堂改革理念、模式、经验,核心都必须是找准学生学习的痛点,在“穴位”上下功夫。


找准学生的“痛点”

□朱唤民


    随着课堂改革深度推进,课堂模式如雨后春笋,课堂观摩活动一浪高过一浪。但是,究竟怎么改?如何操作?许多一线教师总是感觉到云遮雾绕、无所适从。

    其实,真理总是很简单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回到原点思考,课堂教学无非是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设计、营造氛围、释疑解惑、检测巩固。其中“释疑解惑”最关键,即引导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只有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学生才会继续深入学习。否则问题就成了拦路虎,学习无法继续,教学只能低效。古人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解惑的主体、路径、方式古今有别。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扣问题,找准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才能找到学生学习的“痛点”,才能有效施教。正如医生看病,高明的医生绝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通过“望闻问切”及各种辅助检查,找到患者的“病灶”,然后开具药方、科学医治。

    然而,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惯性并非如此。教师往往习惯于一厢情愿地研究教学内容,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方式,而很少换位思考,考虑教学对象这一因素。即使课堂教学改革强烈呼吁“关注学情”,教师往往依据的也只是经验、感觉,很少像医生一样“望闻问切”,很少能够精准地把握学情。如此的思维方式,又怎能找到学生学习的真实问题?

    有专家说,“一个教师,必然有他的第一道义、第一责任,那就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针对性”就是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找准学生学习中的痛点。找到问题、找准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是课堂的关键因素,任何课堂教学概莫能外。

    拨开当今课堂模式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重重迷雾,揭开课堂改革争论不休、见仁见智的层层面纱,我们会清楚地看到:任何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模式、经验,核心都必须是找准学生学习的痛点,在“穴位”上下功夫。

    如何找准学生学习的痛点?方法很多,但无非是在三个时间节点上寻找。一是课前,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找,在预习反馈中找,在面谈交流中找,在教学内容研究中找;二是课中,在学生学习状态中找,在课堂训练中找,在展示交流中找;三是课后,在教师教学反思中找,在学生练习巩固中找。真正有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在我看来,要找到问题,更关键的是找准问题。找准,就是发现真实、关键、核心的问题,破解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找准问题、找到痛点,是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考验,只有以生为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教师,才能牢牢把握找准问题的主动性,才能在深度课堂教学改革中主动策应、积极改革。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


    要以结果为导向,聚焦目标,回答好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最终学生“能干什么”这一终极性问题。


如何创造“不腐败的课堂”

□李景龙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常常面临“不讲不放心、讲了也白讲”的两难。一方面,教师凭借自己的责任心,加之课堂上的“不放心”,讲得非常卖力;另一方面,在考试结束之后,教师又常常感到“投入”与“产出”不对等。

    对于学校领导来说,他们面临“不管不忍心、管了白费心”的两难。一方面,面对教师课堂上的“过度讲解”,学校领导希望他们少讲、精讲,甚至发出“闭嘴令”;另一方面,管了很长时间之后,课堂教学面貌如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其实,从教师层面看,未经制约的课堂教师话语权会滋生“课堂腐败”,课堂上教师的“话语腐败”可能会贻误许多人。从学校领导层面看,课堂上的教师“话语腐败”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能够解决的,需要引导教师在关注目标的前提下下放话语权。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认为,要以结果为导向聚焦目标,回答好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最终学生“能干什么”这一终极性问题。许多课堂上的教师“话语腐败”,就是在这点上出了问题。教师话语多,是因为怕失败的恐惧和焦虑。唯有聚焦学生能力这一目标,才能消除冗繁、留下核心。

    在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就要以结果为导向聚焦目标,做好问题设计、话题设计、活动设计、情境设计、实验设计等,用这些精心的设计压缩教师“以讲为主”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的“供给侧”方面把这些有价值的加法做好了,“教师话语腐败”的减法操作才有解决的通道。

    哈尔滨市顺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师董加林、语文教师张慧,他们的课堂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通过活动设计,尽最大努力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正好击中了课堂教学的痛点。

    比如,“课闻天下”是董加林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会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时事播报与评论。在董加林的课堂上,思维导图会灵动地生成,教材导读与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也是那么自然。许多人眼中艰涩乃至空洞的思品课,却被董加林和他的学生演绎出价值感与灵动感。

    听张慧的课,许多人产生的第一个疑问是,她是不是在作假?如果不作假,学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出色的表现?然而,如果你经常走进她的课堂,你就会心悦诚服。

    张慧反对以肢解课文为特征的阅读教学,主张阅读时融入经验、情感、理智,她希望通过拓展篇目而不是掰开揉碎地过度解析课文。课堂上,学生落落大方、有板有眼的表现,则是张慧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比如,经过张慧的解析,你才发现学生的发言有主旨句,有导入,有过渡语,有结束语,有观点,有案例,有分析。这些发言在学生练习的初期或许很艰涩,但长期坚持下来就成了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语文与生活的有机交融,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情感与经验的激发调动,使得“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再是神话。这是张慧留给听课教师的印象,也是她的教学成绩稳居前列的原因。

    在董加林和张慧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点,也可以从多个维度作出描述与分析。然而,我们还可以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去看:他们的课堂“不腐败”。

    (作者单位系北京合学教育研究中心)


    课改需要痛点思维,课改做得好不好,要看诸多措施有没有击中痛点,还要看能否及时发现新的痛点,进而不断解决痛点。


课堂改革需要“痛点思维”

□本报记者 褚清源


    如果有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遭遇困惑,应该怎么办?是自主解决、同伴互助解决、求助专家解决,还是坐等观望?现实中这些选择都可能出现。而山东菏泽佃户屯中学的选择则使自主解决、同伴互助、借助专家三者有机结合,有效化解了课改中的难题。

    在该校的一次内部教育年会上,登台分享教学或管理经验的教师都遵循了一个基本的表达逻辑——痛点描述,解决痛点的方案、方法及效果。

    我突然觉得,这不仅是一种言说方式,也是一种工作的思维模式。在佃户屯中学,当某位教师发现了工作中的某个痛点后就说出来,然后与同伴一起研究、分析产生痛点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痛点的方法。

    从发现痛点,到描述痛点,到分析痛点,再到实践中逐步解决痛点,这一过程正是一种经验诞生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动研究链条。佃户屯中学的做法无疑击中了当下基层学校课改方法论迷失的痛点。

    痛点,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在商业领域,痛点就是需求的出发点,而在教育内部,在课改领域,痛点即生长点。发现痛点,也就发现了教育改进的空间。相反,如果你不解决痛点,就可能被痛点解决。有太多课改失败的案例足以佐证这一观点。

    课改需要一种痛点思维。当一位教师善于发现痛点,并围绕痛点展开思考的时候,就具备了痛点思维。

    正像生长痛一样,有一种痛叫课改痛。课改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遭遇阵痛,比如课堂改革初期,有的学校遭遇了成绩下滑的阵痛,这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有时问题并非痛点,深层次的核心问题才是真正的痛点。我们顺势追问一下:为什么成绩会下降呢?可能是学生的训练量不够。为什么训练量不够呢?可能是课堂时间不够,当堂练习没时间完成。

    这就出现了课改初期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课时不够用,有限的45分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这是成绩下滑背后课改初期出现的真实痛点。什么是痛点?有人说痛点即问题,我认为,找到核心问题才意味着找到了痛点。

    痛点思维的第一步是发现痛点,清晰而精准地描述痛点,完成了第一步就可以集思广益分析痛点,梳理出现这一痛点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就课改初期课时不够用的现象,原因分析大致如下:

    学生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尚未培养起来,还没有真正成为习惯;

    因为自学不到位导致无效展示浪费了课堂时间;

    教师课堂流程分配不合理,不该在全班集体展示的内容也拿来展示;

    课堂的前半时让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后半时教师不放心又重新讲解一遍……

    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课时不够用。当然,如果细细分析原因还会有很多,总之只要分析到了具体的原因,解决痛点的办法和路径自然就有了。

    痛点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问题思维。发现痛点时,它是问题,是疼痛,是困惑;解决痛点后,则是生长点,是能够体验到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然而,痛点即问题,问题却并非都是痛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些问题只是表象,要找到表象背后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这些核心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这样的核心问题,也就找到了真实的痛点。

    课改需要痛点思维,课改做得好不好,要看诸多措施有没有击中痛点,还要看能否及时发现新的痛点,进而不断解决痛点。

    总之,完整的痛点思维链条是,清晰地感知痛点、发现痛点,然后描述痛点,分析痛点,进而在实践中解决痛点,最后是总结痛点,分享解决痛点的心得。

    不过,在使用痛点思维时有两点需要提醒:一是发现痛点后,可能错误地进行归因,错误归因就可能导致方法的误判,让真实的痛点成为盲点;二是对痛点不敏感,没感觉,甚至对痛点视而不见,见痛不痛。如此的话,课改则可能走入死胡同。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