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以成长诠释课堂核心价值

时间:2017-02-18     作者:张 鸥 雍晓燕【转载】

    推荐理由:做任何事情,内容、形式、意义是三位一体的。内容与形式是有形的,是可见的;意义是无形的,相对而言是不可见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

    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成长课堂”,立意指向的是“体质、精神、智慧”,其所重视的正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成长课堂”是建立在日益深入的儿童研究基础之上的……

    率先在全国提出“儿童健康是评价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率先在全国探索“管理重心下移,教师人人当干部”管理模式;率先在全国提出“家长资格证”立法建议并实践;率先在全国开展“教师养生保健论坛”;率先在西部地区试行“个性化课表”和“走班制”教学;率先在成都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和“60分钟大课间”改革……

    有媒体用一系列“率先”描述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科大附小)。这些“率先”的背后,是科大附小积极探索“成长课堂”的路径和范式。

    成长课堂,剑指何方

    走进校长康永邦的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寒暄,他已从茶几上拿起桔子,真诚而热情地说:“吃水果,吃水果,现在十点刚过,正是吃水果的最佳时间。”

    随即从桔子开始,康永邦给我们讲起养生来。

    什么“洗脚可以缓和鼻炎”,什么“冬季养生三大定律”……环视康永邦的办公室,除专业杂志外,还有《现代保健报》《家庭生活报》《健康时报》《大众医学》等。他说,自己还自费订阅了《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黄帝内经》等书籍。

    对这些书报,康永邦如数家珍,“每次坐飞机我都会带一本消遣,对书中的内容,自然了然于胸”。

    “如果说,我们学校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那就是健康养生融入了学校的日常教育之中,成了一种基于‘健康是教育质量第一标准’的新常态。”

    与其他学校不同,科大附小有一名“养生副校长”,分管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健康养生”。

    刚到科大附小之初,立志有所作为的康永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课堂最主要的任务是智力的发展,举全部力量于智力发展却依然有“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重视智力的结果,是高考状元没有多大作为?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创新精神为什么却明显不足?

    “显然,以‘学习’命名课堂的核心价值总有取向知识之嫌,而知识占有是不是让娃娃更聪明?我以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知识没有转换为智慧时,知识是冷的,没有温度,更没有发动儿童生命的成长。”康永邦说。

    “体质差、情商低、思维能力弱”,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质量三个突出问题,2007年11月,康永邦和他的团队正式亮剑“成长课堂”理念,以“成长”命名课堂核心价值,构建起以“体质、精神、智慧”为核心内容的新课堂。

    2007年底,“成长课堂”提出之后,康永邦认定自己对课堂教学目标有新的“发现”:“四维式”课堂目标。

    在康永邦看来,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还应该加一条,就是“健康”。

    康永邦认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都指向学生“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向“心”,只有介入“健康”,才能真正统摄课堂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健康’,就等于‘成长’,只有‘成长’,才能真正描述儿童生命的发展状态。”康永邦说。

    国家督学成尚荣把科大附小“成长课堂”与其他课堂进行比较后指出:“成长课堂有着更开阔的背景、更高远的立意:基于对人的认识,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研究学生‘体质、精神、心智’的成长。”

    不同的起点,一样的成长

    为了将成长课堂从管理层面推进到全员实践,科大附小找准教师的起点,因材施培,分层推进。

    “随着学校的发展,近年来科大附小迎来了70余名新教师,约占在岗教师的三分之一。”校教科室主任、教师发展处主任钱中华介绍说,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小学教学工作,加速成为合格教师乃至优秀教师的步伐,学校开展了为期一个学年的新教师培训。

    钱中华说,此次培训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强化基于学校现场、走进真实教育教学场景的情境式培训,培训模式为案例教学、经验分享、反思实践,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性”选学服务平台,满足新教师个性化需求。同时,外出学习研修,学校尽可能选派新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学术研讨、游学活动等,以跟进前沿,开阔视界,助推发展,指导新教师在线学习,推行混合式培训,实现效果最优化。

    接下来,学校连续5天举行了23场讲座。尽管学校请来了8位成都本地教育专家,但在集中培训的5天里,开讲的基本是科大附小的名师。一位新教师写下了参培感言:“从管理到教学,从方法到理念,从区情到校情,前辈的成长故事曲折而扣人心弦,对我不仅有专业的引领,更有情怀的熏陶。”

    随着科大附小的声名鹊起,不少外地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名师、学校副校长等“慕名而来”,在科大附小担任一名普通教师。语文教师刘学平就是其中一位。

    2011年初,刘学平带着“手艺”走进了科大附小。用他自己的话评价就是:“来到成长课堂之前,对于如何开课结课、如何在关键处煽情、如何把某个知识点讲透、如何让学生考好分数、如何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的关键处游走……我的思想和行动,在传统教育的框架下幻化出的课堂魅力,让无数同行叹服。”在短暂地了解了学校的办学模式后,他有了之前一样的自信。

    但是,当康永邦每次听了他的课都说“做教育,比‘术’更重要的是‘道’”时,刘学平开始怀疑自己的“手艺”;学校讲究“以生为主”,如何调整自己“以师为主”的观念,对手艺精湛的刘学平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刘学平潜下心来,在向家长、同行开放的课堂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在校本研修中,有针对性地向“成长课堂”的典型教师学习;在学校举办的校内学术论坛上,向专家诉说他的困惑;在阅读中,与教育大家神交……

    在学校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刘学平深深地领悟到:教育教育,“教”是途径,“育”才是目的!

    从此,刘学平的课堂开始转型。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开始具备“民主开放、质疑问难、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化反馈”,逐渐形成“强化练习、强化自学、强化反馈”的基本模式;以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立意高、氛围好、效果优”来要求自己。

    在教学中,刘学平尤其重视学生对经典的积累,创造性地在班上实行半节课看小说、半节课正常授课的教学方法,并定期为学生推荐经典书目。

    2013年,刘学平还探索出一套激励制度:当学生达到专项知识点的某一水平时,为学生颁发“成长课堂学生语文素养考核证书”。“这些证书包括考查古文诵读量的‘聚沙成塔’证书,考查作文写作能力的‘笔下生花’证书,考查文字书写水平的‘字如其人’证书……”据刘学平介绍,目前该制度已在全校10个班级试行。

    康永邦说,成长课堂已走过“全面动员,典型引路”的初级阶段,诞生了一批先行先试的优秀教师,现在正在迎来“全面实践,初见成效”的中级阶段,未来将走向“人人实践,系统升华”的高级阶段,形成成长课堂范式。

    成长课堂,建基于儿童研究

    经过不断实践、探索,科大附小提炼出成长课堂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基本模式、基本元素和基本策略,致力于培养“有思想、有方法、有幸福感”的教师和“身体更好、情商更高、学力更强”的学生。

    成长课堂的具体做法是动起来,实现五动:体动、脑动、手动、心动、互动。体动是出发点,因此,学校课堂管理细则规定,“教师每节课都要设置学生‘身体动起来’的环节,让学生变换听课姿态,如拍拍手、跺跺脚、扭扭腰、站起来等活动”。

    多少年来,教师、家长就怕孩子静不下来,因为一动就容易乱。但是,康永邦却说,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为什么要逆天性而行呢?

    “同学们,老师有三个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听清楚的同学请举手,但是不能把手肘靠在课桌上;听清楚并理解的同学,请把你的手高高举起并保持。”校务办副主任苟雪梅这样开始了她的送教课。

    “以前,课上举手,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把手肘靠在课桌上,感觉蔫巴巴的。但是,一旦手肘不靠在课桌上,感觉背就直起来了;当把手高高举起时,手臂神经就拉动了背部神经,背自然就挺直了,精神面貌立刻就不一样了。”苟雪梅说,传统课堂的举手只是示意教师,在养生常识的引领下,他们找到了举手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如果说举手只是对传统课堂的微调,那么“站起来”则是革新。苟雪梅告诉我们,在科大附小,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一次站起来的机会。站起来很简单,小组讨论请站起来,听清楚了请站起来……

    康永邦指出,以前说“站起来”,往往是“罚站”,会让学生感觉是一件羞愧的事。在科大附小,“站起来”与“罚站”的意思完全相反。学校课堂管理细则规定,课堂上听懂的学生或是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站起来,享受伸伸胳膊、扭扭腰的“福利”。这样做,就是要让学生觉得,站起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更加自信。

    有了价值观的导向,再配以体态的细致要求:“发言应站直,不晃身摇头、不缩脖、不嬉笑、不低头、不弯腰、不出怪音,手不按桌子、脚不蹬凳子。做到大胆、大方、大声(四级音量)、富有感情”,课堂自然就活而不乱。

    “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要设计适合儿童的教学”,这是教师们的共识。为了上好以圣诞节聚会为话题的课文,英语教师陈娜先让孩子们在家里与父母一起制作圣诞用品,自己则和同事一起布置教室。一上课,伴着圣诞歌曲,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小手工,圣诞帽子、南瓜灯、姜饼卡片等,教室顿时热闹起来……

    陈娜执教的是小学三年级,这个年段的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看到图画,不会像成人一样首先关注文字信息,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图片信息。因此,陈娜从儿童角度出发,让孩子们回答看到的图片内容。

    同时,制作圣诞小手工,布置教室,播放圣诞歌曲视频,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圣诞情境中,融入到英语文化中,虽然当天不是圣诞节,对孩子们来说却仿佛就是圣诞节……

    “成长课堂与之前的课堂有什么不同?”

    “以前的课堂是口香糖,越嚼越没味。现在的课堂是棒棒糖,咬一口,葡萄味;舔一舔,西瓜味;下一口会是什么味呢?”

    “以前,我宁愿上一万节体育课,也不想上一节语文课、数学课……现在,对每节课都很期待,感觉是‘终于迎来了数学课、英语课……’”

    “以前,在我不想听课的时候,在我不懂的时候,老师偏偏要请我回答;而在我想举手反驳的时候,老师却示意我放下手,课已经讲到下一个环节了。现在,我不用举手,知道了就站起来回答,答对了就可以享受站着活动身体,答错了老师会让我坐下,让我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思考和回答。”

    “以前,有不同的回答会挨批评;现在,却会受到表扬。”

    “以前,我没有时间读《红楼梦》,转校过来后,不到一年就把四大名著看完了。”

    ……

    六年级的孩子们,争相向记者描述他们心中的成长课堂。

    每一堂课都关注学生的体位变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或站,或离开座位,或探身与同学交流,让他们稚嫩的脊柱不再疲惫;

    每一堂课都关注学生的情商培养,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学会与他人交往,托起他们心中的太阳;

    每一堂课都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他们的心灵种下一颗创造的种子。

    成长课堂,还在路上。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