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课堂教学的案例引入时间:2017-02-08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精彩教学案例引入,很可能成为影响这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恰当地引入教学案例,是教师科学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它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为了营造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的积极心态,必须恰当地引入教学案例。 政治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案例引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把有关社会生活方面的情景在课堂中创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探究和思考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简单地说,教师以教材内容为根基,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从客观上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的全过程,从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进而在矛盾的统一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 其一,案例引入运用直观手段,感动学生。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经常保持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是学生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声像兼备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渲染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情的直观情境中开始对新知的探求。 例如,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我以播放视频《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教学切入点。熟悉的歌曲,对比鲜明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借助良好的课堂气氛,我结合广东的变化提出以下问题:“片中有很多变化,涉及到哪些方面?”“根据广东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这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的提问,大大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这种边听边看顺带提问的做法,使教学自然地进入一种顺畅的状态。通过直观动情的案例材料创设的情境,在陶冶学生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中传递情感,知情结合,使教学产生了鲜明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共同升华。 其二,案例引入引用故事、诗句和表演,引导学生。 情绪心理学有关知识告诉我们: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个方面的功能。选用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的故事、传说、成语、寓言、小品等形式,能够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情感世界,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消费及其类型》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讲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接着引入一个片段:一个小朋友在电视上看到古代社会以烽火传递消息的情境时,就问妈妈:“古代的人们传递信息,为什么要用烽火,而不用手机呀?”然后引导学生剖析古代社会生产力状况,解答小朋友的问题,进而正确把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通过案例引入把较为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有趣“活”的知识,从而实现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目标。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俗话也说得好:“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社会、家庭,特别是受一些电视节目的影响,他们乐于张扬个性。在讲《大众文化》时,我请学生表演街舞,让静态资源变成动态资源,利用街舞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之中,感受到健康向上的、面向广大人民的、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这样,使学生在欣赏表演中乐学,在乐学中会学,在会学中学会。 其三,案例引入创设开放情景,拓展学生思维。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设计特定的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极磋商是促进建构性学习的两个主要途径。所以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模式的构建,彻底打破单向思维和定式思维的束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在讲《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我以自身为例,描述自己的情况,然后请学生为老师设计以后的生活计划。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这样可以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出来,进而积极地引导,得出知识内容。 在讲《公司的经营》中的“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时,我设计了三个案例: 案例1:市场上水果价钱上涨了,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案例2:两年后紧急报告显示水果价钱下跌,继续下跌趋势明显。 案例3:据资料显示,百事可乐、麦当劳、雀巢等知名品牌的企业努力寻找水果浓缩汁原料。 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代表和智囊团,根据设计的案例拿出本组的建议。 情景:水果集团成立,拥有1000亩的生产基地、一个罐头和果汁加工厂,并且拥有一个出色的智囊团和市场调查组织。集团成立开始正式运营。 学生根据情景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说明理由。这一开放性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明理,在明理中求知。这是充分利用了中学生的求知欲旺、好胜心强的特点,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能让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激情。 通过案例创设情景,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新奇感,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好奇心是学生探索求知的基础和源泉,是能够保持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因素。因此,政治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根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适时利用好案例材料,让学生在案例材料创设的生动情景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自主创新,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之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