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为课堂铸魂时间:2017-01-28 推荐理由 如何用课改对抗教育的功利? 辽宁省沈阳市辽三小学教育集团的核心经验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尊重儿童的自主。 基于“教学就是在学习与应用之间搭桥梁”的教学观,学校在重塑教学关系的基础上,重塑了管理关系:从“职业”到“事业”,激活了教师的职业生命;变“作业”为“作品”,改变了学生的生命状态。 “初一自测如高考,秣马厉兵争分秒。闲课早已被瓜分,自习拼抢来辅导。逼挤苦练恨不足,撬嘴硬塞恐不饱。物极必反心虽好,赶鸭上架徒操劳。”这首来自网络的打油诗,描绘出一种畸形的教学现象。 到底如何对抗教育的功利?让异化的教育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辽三小学教育集团选择了课改之路。 “淡泊名利,保卫童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辽三小学教育集团发出这样的呐喊,“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请教师们每天追问自己两个问题: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教学就是搭建学习与应用的桥梁 教育的别名叫“尊重”。 然而,尊重学生、以人为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哪位婆婆愿意放弃到手的特权?论资排辈,长幼尊卑,一成不变,亘古难移;同行是冤家,窝里相争斗;同学不服气,随处论高低;教师放不下架子,不能尊重学生,学生天生叛逆,自然瞧不起教师……尊重,你离教育还有多远?教育,你给尊重几多空间? 其实,教师把孩子视为鲜花,孩子就会拒绝再做野草。教师能够发现并赏识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学生就会见贤思齐,不断超越自我。 在教学、教研方面,学校落实“尊重”的核心途径是学以致用,在学习与应用之间搭建桥梁。 没有需求就没有教研。我们坚持从教师的业务需求出发,创设制度环境,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让教师们从“经验型”向“专家型”靠拢,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学校通过论文评比、专题研讨、说课评课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提倡教师开展经常性成长记录和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专业化研究之路。 做任何学问,一旦上升到研究范畴,自然会附加情感价值。教师一旦以研究课题为乐趣,在自我引导、学习技能的同时,其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得到了培养。教师有较强的教研意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应付为求索,变问题为课题,勤于读书,乐于动笔,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解决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教研意识强的教师,善于反思教学行为,喜欢与专家对话,愿意与志同道合者分享教学心得。这样的教师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实施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实践出真知,真知促实践,从而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为了促使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真正获得研究的能力,享受教研的乐趣,我们在各年级组实行了“三二三”动态备课反思模式:通过三次备课、两次上课、三次反思,进行每个单元的课例研讨。 在课例研讨中,遵循“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即学即用”原则,即“学的都是立即要用的,并且是在应用中学到的”,在我们的教学观里,教学就是在学习与应用之间搭建桥梁。 “三二三”提升学习价值 老太太抱着孙子爬楼与扛着一袋大米爬楼,即使重量一样,后者也明显累得多,何故?抱孙子是兴趣,扛大米是负担。所以,当学生不喜欢学习时,哪怕每天上一节课,都是负担! 为了让课堂饶有趣味,我们赋予“三二三”教学模式更多的内涵:第一个“三”是指教学设计三原则,即有趣、有用、有关;“二”是指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第二个“三”指教学的主要手段,即自主、合作、探究。 “有趣”自不必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驱动力;“有用”也无需论证,世俗中人都是功利的,越是有用学生越爱学;“有关”,这一点却被许多教育人忽略了。殊不知,“有关”是比“有趣”“有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因素。倘若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与学生的旧知有关,最好再能与学生本人有关,可以断言,没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学习。 五年级数学有一节内容是《用字母代表数》,第一节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纳闷,好好的“2+3=5”为什么要写成“A+B=C”呢?学生不理解用意自然没有学习兴趣。这时,动态集备研讨机制起了作用,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再上这节课,教师故作玄虚地与学生逗乐:“同学们知道自己母亲的手机号吗?”学生纷纷表示知道。“那好,请拿出纸笔,做一道四则运算题,题目的答案将会很神奇……把你母亲手机号的最后一位数乘以2,然后加上5,再乘以50;把得到的数字加上1766,再减去你出生的那一年。计算后会得到一个三位数的结果,第一位数字是你母亲手机号的末位数,后两位就是你的年龄。神奇吧! 神奇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用字母来表示数: 设手机号最后一位数为X,出生年为Y,可得:(2X+5)50+1766-Y;再化简可得:100X+(2016-Y)。用2016去减你的出生年,结果一定是你的年龄,而大家的年龄也一定是两位数。所以,X不管是几,乘以100,一定出现在百位数上。这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的妙用! 这种设计,满足了“有趣、有用、有关”,学生学得愉快而高效。 “三二三”课堂拥有以下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性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是指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我们的课改就是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教师讲,学生记”为“自主合作探究”。课改后的师生关系——学生是教师的同僚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课堂的主宰而不是作业的奴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应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取新知锻炼能力,并在不断进取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在此基础上,学校改变评价的筛选与甄别功能,关注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从“合格+特色”两个方面拟定常规落实和特色打造的具体内容。督导评估标准学期初发布,期末进行总评,注重过程性评价,保证了课改的整体推进和实施力度。 去年4月,学校有幸成为“沈阳市校本研修示范区建设”项目区域典型学校,教学领导和学科骨干教师全程参与了相关理论专题培训、校本研修实践等培训活动。其中,数学、语文、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五个学科开展研修活动,采取“骨干教师团队先行,年级组拓展,全校性辐射”策略,整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高效的秘诀是“作品” 我们在“减负提质”方面的做法可概括为:教师由“职业”到“事业”,学生变“作业”为“作品”。 我们认为,职业与事业是有差别的:职业是今天干了明天还要干,不干没人发工资;而事业是今天干了明天还想干,为的是自我实现。同理,对学生而言,“作业”是负担,是不情愿完成的,而“作品”是成就自我,能够带来自信心与荣誉感。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深挖教材,赋予课堂生命。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把握总体的培养方向,制定符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措施,按照学习反馈情况控制教学节奏。比如,数学教研组的学科教研沙龙,为教师们理解掌握教材提供了思考平台。教师们通过思考、交流、碰撞,挖掘点亮课堂的生成点,为课堂赋予生命。 第二,善待错误,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进了情感体验。“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所以,华而不实的、美丽的、虚假的课堂要不得!课堂教学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追求真实有效。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通过讨论、引导,进而使学生找出致误原因。为此,学校数学教研组制定了《数学深度学习课堂评价十条》,将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获取知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第三,特色作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上,我们要求教师“三留三不留”:留层次型作业、留自主型作业、留实践型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不留机械型作业、不留惩罚型作业,让作业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展学生能力,更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和兴趣。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辽三小学教育集团) 专家点评 沈阳市大东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丽雪:一所好学校一定是具有个性的学校,学校的个性首先应该表现为独特的文化氛围。辽三小学教育集团将“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创建了勃勃生机、和谐自由的校园文化。他们落实“尊重”理念,改革课堂与课程,造就一种新的校园生态,让百花争艳,使百舸争流,充分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生长需求和生命价值。在“师生和、生生和”的人文关怀中,让课改行为适合、契合每一位学子的长远发展。 学校以“和合文化”为指引,以生为本,以师为源,因地制宜,大胆构建了“和合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其功能特色创造性整合为“和融课程、和享课程、和悦课程、和美课程、和育课程”五个板块,实现了“课程目标整体性、课程结构多元性、课程实施差异性、课程评价发展性”的构想。 沈阳市大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刘淑芬:辽三小学教育集团校本研修的成功在于以问题研究为切入点,培养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在研修过程中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通过动态备课平台,引导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深挖教材、教法,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扎扎实实提高教学效益。 什么是负担,如果孩子投入很大的精力,但并不感觉很痛苦,也并不觉得很困惑,反而非常有兴趣,就不能叫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辽三小学教育集团的课堂让学生成为主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辽三小学教育集团共有61个教学班,全都是大班额,相对来讲学困生“尾巴”较长。他们从“一个不能少”的理念出发,通过“五优先”和教师考核方式的改变,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帮扶学习弱势群体,形成人文、平等的教学文化,让每一个学生知识与能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