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间:2016-12-23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合作意识和探究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向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是学科教师传递知识、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教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为此,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心理学的知识,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学好心理学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教师必须学好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二、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三、充分运用“期望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要用亲切、热烈的面部表情,温和、宽容、热切的目光,配合教学内容自然生成的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动作,吸引学生。 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心理学表明: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引导和调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中创造性地应用、发挥心理学的积极作用,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我们的教学走出迷惘,走上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