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浅谈手风琴在我国发展的几个阶段

时间:2016-12-19     作者: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 何立新【转载】   阅读

手风琴自二十世纪传入我国可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时期、曲折中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三个阶段,以下分别对每一阶段的手风琴发展状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一)建国初期萌芽阶段(1949—196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刚刚从二战的苦海中解脱出来。由于中国在过去一直属于封建社会,闭关锁国,自鸦片战争后一直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十分落后,当时中国人民首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所以说我国的音乐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不过当时的文化艺术宣传工作还是要搞的,而且国家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开始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因为手风琴在建国前已经深受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建国后手风琴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广泛基础,所以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手风琴热”现象。这在部队的文艺宣传队中更能体现出来,他们不仅在部队中进行文艺演出,而且还经常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演出。因为手风琴本身携带方便,而且音域宽广,音乐表现力丰富,理所当然的变成了部队的首选伴奏乐器。当时部队文艺演出队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手风琴训练班,就这样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手风琴演奏员。比如这一时期的张自强、张子敏、李敏、李遇秋等都是我国第一批从事手风琴专业的人。

对于这一时期手风琴作品来说,大多还是作为歌曲伴奏乐器。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根据民族乐曲或歌曲改编而成的手风琴曲目,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花好月圆》《旱天雷》《四季调》等许多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注重民族化韵味、情绪乐观向上,但是这些作品在音乐创作技法上与外国作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曲折徘徊阶段(1960-1976) 

众所周之,1960年中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因此根本无法顾及我国文艺发展事业。就在这个时候,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可以说十年动乱期间全国各地音乐院校艺术团体的一切文艺活动全部陷入了瘫痪状态。这对于在中国刚刚有些起步的手风琴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是它并没有因此消亡,因为在当时中国又掀起了群众性的歌咏运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文艺宣传队,因此为了当时政治的需要,手风琴这件特殊的乐器又挑起了为歌曲伴奏的大梁。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又使手风琴这件乐器“红”了起来。

对于这一时期的手风琴作品来说,手风琴作品在创作上受到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只能以样板戏音乐为标准,这个时期的手风琴工作者们移植了广为流传的革命现代舞剧、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作为独奏曲”。 

(三)快速发展阶段(1976年至今)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我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了一个稳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因此,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也开始日益频繁起来,这对于我国的手风琴艺术发展事业来说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首先,各式各样的手风琴专业组织相继诞生。当时有很多学生选报了手风琴专业,同时更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都相继开设了手风琴专业。

对于这一时期的手风琴作品来说更是一大突破,体裁形式也出现了重奏曲、组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等多种演奏体裁。由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艺术的日益频繁,外国大量的手风琴作品流入中国,使我国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探索出了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创作之路。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