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教育阵地 寓行规教育于多彩活动中时间:2016-12-19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从小养成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题,现总结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行规教育方法。 一、加强自主管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进行自主管理。教育者应多渠道的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及能力的培养。 1. 学习上的自主。自觉遵守早读,自觉完成作业,自觉做预习、复习工作,自觉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学习上“手拉手”,自觉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2. 行规上的自主。自觉遵守文明礼仪,学习习惯上的自主培养,课间文明的自主,教室、个人卫生的自主,上课队伍文明的自主,课前两分钟经典诵读的自主等。 3. 活动上的自主。十分钟微队会的自主性,节日活动的自主,假日小队活动的自主,班级活动的自主,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等。 二、拓展教育阵地,寓行规教育于多彩活动中。 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必须挖掘资源、依靠资源,为此,重视多方力量的整合,重视学生主体体验,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1. 发掘“教育”的阵地。为了让小学生快速的把规则内化为内在的习惯,充分发掘教育的阵地,开展教育活动。利用升旗仪式、校会班队会课、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网站等,作为学生行规训练的主阵地。 2. 搭建“内化”的活动舞台。德育内化的主体是学生,德育内化的载体和舞台就是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施展才华、表现自身价值。围绕基础道德教育主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目标,构建六大教育系列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社会实践系列、法制教育系列、少先队活动教育系列、感恩教育体系、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延伸系列。如:每学期举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校搭建一切可行的“舞台”,让学生去实践、体验、比较,深化其道德情感,内化其行规。 3. 组织“体验”的实践活动。每学期学校有计划、有侧重点地分年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更要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学会欣赏、学会创造;懂得关心、懂得合作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更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 4. 开展“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学识,锻炼学生的才能,增加学生的体验。例如:家庭生活体验教育“欢乐中国年”帮父母贴对联体验春节的风俗;以家庭为阵地,建立自理劳动小岗位,体验长辈甘苦,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积极配合文明城区的创建,进一步深化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的实践推广。深入细化学生在校礼仪(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进校礼仪、活动礼仪等)、校外礼仪(交通、卫生、安全等),并强化礼仪的经常性训练和礼仪表现的经常性检查、巡查和反馈。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各种行规教育活动,使学生具有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荣誉自己争,自己的成绩自己为,自己的同伴自己帮,自己的集体自己管”的主体意识。具有正确认识自己在家庭、班集体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自身价值,自己的存在能为集体生活带来生机、活力,能为班中队活动带来帮助,能为班级学生的成绩提高起到正作用;能对照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标准,正确规范自己言行。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接受学校的行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快乐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