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课更要讲究渗透时间:2016-12-19 德育渗透在自然科学类学科的讲授过程中是一个比较费力的活儿,如果不渗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有关教学改革的要求,如果渗透的不好又有点像在热播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一样显得生硬或碍眼。所以才讲究“渗透”,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相比之下,多数人认为:德育课以德育为己任,名正言顺,讲起来可以直抒己见,直达目标,不必采用“渗透”的手法。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无论《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还是《经济政治与社会》等,都是讲大道理、大社会、大经济、或原理原则等等。在中专生来看似懂非懂,感觉抽象,空洞无味,加之考量标准与数理化之类理工学科相比,没有绝对的对错高下之别。所以讲不好就易使学生感到是空洞的说教,索然无味而不愿再学。因此德育课如何在讲解过程中避免抽象性、说教性、空洞性,就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渗透”。 笔者本人是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任课老师,在讲授该课程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第一框《崇尚程序正义》时,为搞好“渗透”教育作了如下努力: 一、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方法。 研究教材:本课内容是法律部分的程序法通论,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如何应用法律武器,即怎么打官司,打官司需要走哪些步骤。这个问题专业性强,但又想让学生在一两节课内掌握。教材中还列举了两个美国的司法案例,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上世纪重实体轻程序,强调“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强调“命案必破”。时有刑讯逼供导致的冤假错案发生。随着民主法治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健全并严格执行司法程序,强调程序正义已逐渐成为社会意识和司法系统努力的方向。但对于中专学生来讲,要使他们懂得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必须用中国古今社会既浅显易懂又触目惊心的案例来说明。而不能照搬教材中的美国案例,因为他们使用英美法系的判例并不适用于我国。如果学生理解米兰达规则和辛普森杀人案稍有偏颇,就会理解为“即使是犯有强奸罪甚至杀了人,只要毁灭了证据,只要自己死不承认,也能够逃脱法律追究”。因此,我舍弃了这两个案例。而自行选取了中国湖北佘祥林、河南赵作海两个因受刑讯逼供而屈招致冤,几乎上了断头台,和内蒙古呼格被冤杀案的案例,使学生从反面认识到如果不严格按照司法程序去执法,就会造成冤案错案。说明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在方法上,以学生熟悉的计算机应用程序为例引入“程序”概念,以我国妇孺皆知的“包公案”引入“程序正义”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后组长回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潜入渗透内容,引深教学目标。因为我代的是会计班学生,他们的专业是会计而非法律,所以只要求他们懂得打官司要按程序进行,而且程序很重要。如果程序不能公平正义,那么处理结果就不会公平正义。并不要求他们精通每一步细节。但也不能因为他们是会计专业就蜻蜓点水,浅尝则止,而应引申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懂得遵守社会程序去生活,遵照各种正当的规则去办事,否则就是不道德,就不是遵守法律,就要碰壁甚至受到制裁,因此我把这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找现象,自己找规则或定程序,自己找答案,自己教育自己。 如:等侯电梯不排队——坐电梯拥挤——争吵——打架——生气还要受处分。 解决办法:排队等候——先下后上——秩序井然速度快——皆大欢喜。 招收公务员——萝卜招聘——暗箱操作——有门路的庸才选上了,没门路的贤才淘汰了。 解决办法:阳光操作,公开程序招聘——公布方案、条件、方法——公开招聘——笔试面试——众人公决——贤才上,庸才无门。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情景剧、有关视频选播,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以亲笔板书,提问提炼,及时总结点评等多种手段,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目的,以增强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