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渗透德育

时间:2016-12-16     作者: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实验中学 杜素梅【转载】   阅读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课本质上就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既让学生学到常识,提高能力,又让学生学会做人?基于当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缺失现象的根源,我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树立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尤其是12到16岁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除了要探究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更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我们不禁要问,怎样运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呢?其实,教师上课前对学生问的每一声好,在解答学生问题表现的耐心与细致,教师平等地对待班级里的成绩各异的每位学生等等行为都会自动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会互相尊重,谦虚耐心平等地对待他人。

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渗透点。要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的中心、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同时要知道道德情感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走出课堂,走进本学科组织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或走进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或利用学校各部门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落实具体正确的道德行为。教师不要回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传授知识和开展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点,把培育学生的觉悟,发挥德育优势作用作为最终归宿。我们只有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地加强德育渗透,注重学生对德育情感的自然生成规律,按规律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