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德育在细节中渗透时间:2016-12-15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缺乏辨别能力。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向学生进行道德观点、行为规范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是非、识真伪、知善恶。那么,新课程中如何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居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居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会时刻影响其思想形成,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校就必须建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文明和谐的环境。例如,经常在广播里做宣传,每周的国旗下讲话都要深刻些,对于同学的优秀行为要大力鼓励赞扬,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老师做法不当,也要敢于承认错误。因为新时代的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 如今的学生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均降低。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儿童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其实学生是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声的。我们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去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否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远。我们教育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是否可以走进被教育者的内心世界,选择最适合其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三、用教师的品格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份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学生弄歪的课桌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也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特长。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老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 对于特长生,我们要充分发挥其特长,根据其学习态度来提出具体的要求标准。在帮助其认清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让其接受认同,并帮助其克服困难达到评价的标准,以形成习惯的前提条件下,可以适当降低无效作业。 对于个别学困生,从确立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制定好特定的习惯培养计划和目标,选择适宜的方式来由低到高地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扶着学生沿着既定的教育路线走,直至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漫长的帮扶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以教育者的方式指点他,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人师者,要事事三思而行,用春风化雨来无声润物;为人师者,要处处谨言慎行,让教育因素流淌在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小细节中。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骄傲与荣耀,我们定会时刻提醒自己,教书育人,以德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