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时间:2016-12-01     作者: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二小学 孔嫣红【转载】   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深地扎根于神州大地。其蕴藉着的深层道德力量,是我们伟大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外,家庭教育因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成为传统美德教育十分重要的阵地。

当前,为使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落到实处,必须找准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一、要借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家教典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历代有见地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伊训》《肆命》《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是我国最早的家教教材,都是家庭教育科学思想和理论中的瑰宝,是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一以贯之不断施教。很难想象,在不重视、不进行家庭教育、教子无方或家长不以身作则、对子女的成长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家庭中,孩子能得到很好的传统美德教育并健康成长。所以,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使每个现代家庭都继承我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然后才能施以较好的传统美德教育。否则,传统美德教育就会在家庭中失去载体而无法进行。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大搞“智育第一”,影响孩子德体美劳素质的培养提高,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影响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也步入了大搞“智育第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怪圈和误区。

再从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看,历来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孔子主张以家庭伦理为主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这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从不少成功的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所以,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拿来主义

在进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时,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即究竟用什么样的传统道德来教育孩子,我们决不能采用“拿来主义”,把传统道德不分精华糟粕地全盘接收,然后去教育孩子。我们要通过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大加弘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为公、先人后己精神;“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人际交往观念和友爱思想等等。这些具有跨时代永恒意义的传统道德精华,都是今天应该继承并弘扬广大的。

四、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相结合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猛发展时期,此时也是道德信念和道德形成时期,即人生观、世界观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范围上可由家庭伦理——学校伦理——社会伦理。具体内容上可按下列顺序施教:孝敬父母、尊师守纪、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爱护环境、敬业尽责、开拓进取、见利思义、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以使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而受到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层次也不断提高。

五、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随机性”,常常是“遇物则诲”。或是在干某一件家务活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到处充满着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所以,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能真正结合得好就可使传统美德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说服力,也更易取得实效而较少留下教育的“痕迹”。要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还需要家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如有一位家长在一次全家逛商店时,发现孩子有向往穿名牌服装的思想苗子露头时,就适时地对孩子讲了 “宋太祖教女不穿鸟羽衣”的节俭故事,孩子从中受到启发,主动表示今后不穿名牌服装。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要根据家庭的实际和孩子的身心特点,选择切实有效的教育内容,既不拔高,也不过低,与学校德育搞好衔接,为学校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时代精神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历史任务。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