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品质培养时间:2016-09-1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日益受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探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品质培养,是遵循新课标倡导的新理论而进行的。通过研究,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探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彼此互补,促进学科间的发展,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势在必行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品质培养呢? 一、发挥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美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灵感应场,美术教师应当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搞好美术教学,要求美术教师具备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重视美术教师自身素质和课堂教育机制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前提和保障。 1、美术课上会发生很多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事情。教师在面对外来的干扰或内部意外情况的发生,应灵活多变,稳定课堂气氛,使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2.教师要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必须明察秋毫,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要通过观察,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想动向,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 3.教师要妥善处理,及时进行调控、变通准备好的教学程序。如:课堂上,有损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是经常出现的,所答非所问的回答,不着边际的质疑转移学生的注意,疲劳厌烦,不良情绪的困扰等等,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控制教学过程。 二、挖掘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师要根据美术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途径与方法,任何为了完成任务而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对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 2、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进行心理品质培养的循序渐进。 3、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在美术学科的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进行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美术教学策略。 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的人格培养 美术课的作用除了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技能外,还有培养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则的前提下,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探索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格培养的途径与模式。 1、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能让学生体验到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和愉快,他们就会对美术美工爱不释手; 2、培养观察能力,看一幅??美不美,做一件手工艺品美不美,取决于观察力好坏; 3、培养美的情感。包括对色彩、??面、工艺品的赞美体验和感受美的快乐感。 4、培养创造美的意向,并迁移到行为美、仪表美。 四、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学生的能力培养 美术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美术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要求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共同D?调完成,它对培养人的良好感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全面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观察等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对美术的兴趣得到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质都得到培养。 1、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习惯。 学生怎样才能养成准确全面、具体形象、客观实在、细致入微感知事物的良好习惯?不同的学习态度的绘??作品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明显的。在美术教学中安排精细的描写,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从中也形成留意生活、善于洞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2、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体验。 学生因所处年龄特点,其分析能力、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因而形成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找其发光点,及时表扬,让他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自信,不知不觉中学生变得喜??、爱??。通过活动体验,情绪稳定下来,做事也变得认真专致,其稳定心理素质也就得到了培养。 3、在美术活动中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美术创作中,同学们中很多有知难而退的现象,个别甚至有想放弃创作。首先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件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都需要作者付出许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创作中去。当看到比较满意的作品诞生时,他们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也磨练了自身的意志,进一步形成了不怕艰苦的精神。 4、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抗挫心理。 在活动中,学生碰到问题时教师要尽多鼓励学生在困难中找解决的突破点,在失败中找??因,直至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困难与挫折中学生不断地追求完美,在不断地反省,以至肯定,自我否定,甚至再否定,再肯定。从整体上看,是表明人在经受一种挫折,而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积极进取,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也形成抗挫折的承受能力。 5、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的态度。 现实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而形成自私、孤独、集体观念不强等不良心理素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普遍问题。在美术活动中,我注重有效地培养和谐的合作态度。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团结的力量,在团结合作过程中感受到取得成功的喜悦。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正确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水平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积极的态度。因此,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我们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为主。 2、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往往采用期待性评价。 3、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和期待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挖掘。教育的关键在于育人,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人才又必须以健康心理素质为基础。小学美术教学应大胆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开展心理素质渗透教育,尽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品质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