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课 百家争鸣时间:2021-10-09 一、重难点分析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和儒家学说是本课的重点。学习本目,根据教材内容,主要应把握孔子其人及其儒家学说和教育思想,了解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生平:应把握孔子出生于鲁国、主要活动(学习礼乐;从政、周游列国;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是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几个方面。 孔子的政治思想: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仁”的学说,所谓“仁”,他解释为“仁者爱人”,就是做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这是为政取向的追求,反对苛政虐民,主张爱护百姓,并以道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孔子的教育成就: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其一,春秋后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混乱。如何调节社会矛盾,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孔子认为“仁”“礼”“德”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二,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学习礼乐,认为恢复西周制度,居仁心、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影响:(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受后人景仰;(2)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应指出,孔子思想也有消极方面:孔子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其学说后来被改造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所形成的封建礼教后来越来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另一重点。学习本目,要根据教材内容,把握什么是百家争鸣,分析其历史背景,了解主要流派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历史背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学术界和学者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在阶级关系上,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层,士活跃起来,并受重用。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建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主要流派及主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制作表格,归纳各派观点,并分析各自的阶级根源。指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其思想在哲学上有朴素辩证思想,遵循自然规律的合理因素,在政治上强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对后世各朝代初期休养生息、稳定社会起了指导作用。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我国道教的思想来源,但总体反映了旧贵族不求进取、自甘没落的消极心态。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民本、仁政和礼治思想,反映了一部分贵族与时俱进的变革思想,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构想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思想宝库,后来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直接反映了封建君主要控制政权、加强统治的政治要求。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其主张反映了平民百姓要求相爱互助、结束战争、渴望和平安定的政治愿望。 影响。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他们互相辩驳,吸取融合,不断丰富、深入,形成了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各家在并立中争鸣,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不同阶级阶层的人民所描绘出的社会蓝图,被当时和后世统治者所吸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史料解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①之。 道②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论语·为政》 【注释】①共:同拱,环绕意。②道:引导。③免:免罪,免刑,免祸的意思。④格:这里指人心归服。 【解读】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是其“仁”“礼”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材料是孔子阐释“为政以德”的作用,即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所以孔子主张应以“德”教化人民,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采用一套道德礼制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使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希冀以此改善春秋时期“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孔子还提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主张实行德政,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也为以后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富贵不能淫①,贫贱不能移②,威武不能屈③。此之谓大丈夫④。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淫:惑乱,迷惑。使之迷惑。②移:改变,动摇。使之动摇。③屈:屈服。使之屈服。④大丈夫:有志气而勇敢刚毅的男子。 【解读】纵横家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能够左右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了不得的大丈夫。针对这一观点,孟子嘲讽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些奉行“妾妇之道”的小人,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来获取荣华富贵,根本称不得大丈夫。并进一步指出唯有那些奉行仁义大道,得志与民共之,不得志则独善其身的人,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易其行,威武不能挫其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所推崇的大丈夫,以对道义的坚持和践行为先,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激励历代志士仁人不畏强暴、追求真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②,思而不学则殆③。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④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⑤也。 ——《论语》 【注释】①知:一般认为通“智”,智慧,聪明;也可解释为知道。②罔:迷惑,蒙蔽。③殆:疑惑。亦有解释为危险。④敏:勤勉。⑤文:这里的文是谥号,谥法“学勤好问曰文”。 【解读】引文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②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③,舍④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⑤,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亦:也。②欲:想要。③兼:同时拥有。④舍:舍弃。⑤义:道义。 【解读】孟子用一个浅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指出在生命和道义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在下文,孟子进一步指出,个人的物质生命不是最高的价值,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的精神生命高于物质生命。生死抉择,唯义所在。孟子所言的舍生取义与孔子的杀生成仁,精神是一致的,都体现着一种崇高的人格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作为历代志士仁人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贯穿古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 (1)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3.课后活动 (1)请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 (答案不是唯一的。要鼓励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