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时间:2021-10-09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一、重难点分析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讲述时应抓住恢复的原因和发展表现展开。 

  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除了教材提到的统治者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外,还应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内容,从政治、政权稳定角度加以思考。当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也是分不开的。 

  农业发展的表现,可以用数据说明耕地面积的增加和水利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讲清农作物的引入和推广。首先,应清楚讲述引入和推广的过程。例如: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其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手工业方面,教材在对传统手工业行业概述的基础上,主要强调手工工场有一定的发展。清朝前期的手工工场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清代纺织图》,从规模和人数入手,结合具体的案例,适当点出雇佣关系与分工合作,让学生对手工工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商业发展的表现,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一方面,是在全国范围内,从农村集市、小型工商业市镇到全国性大城市的商业繁荣。教师根据本地教学实际,可以结合有关清朝商业城市发展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一时期商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有较为感性与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晋商和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这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在了解晋商、徽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讲解应突出两点:第一,大型商帮的兴起是清朝商业繁荣的结果,正是因为商业的繁荣,使得一些商人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大商帮;第二,这些资本雄厚的商帮,网络遍及全国各地,经营着全国各地间的商业贸易,促进了清朝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教材从清朝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两方面进行叙述。 

  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一个是清朝前期100多年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另一个是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增长状况,教师要用数据突出人口增长速度之快。人口从清朝初年的4200多万,到乾隆末年达到3亿,150多年里人口增长了6倍多,占全球人口的1/3。 

  接下来,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弊端:首先是人地矛盾加剧,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其次是社会压力,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问题解答 

  

  课后活动 

  1.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1661—1766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增加接近35%)。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