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间:2021-10-09 一、重难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分背景、经过、意义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背景这一部分,学习的主要难点是对西域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西域的地理范围,二是西域的社会特点。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课所讲的西域是广义上的西域,即经过玉门关和阳关向西所能到达的地区。西域小国林立,民族众多,绿洲文化突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也是一个难点,这里主要涉及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匈奴与西域地区的民族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知识拓展内容,让学生了解汉匈关系。 经过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一个比较,并找出不同点。不同点要侧重于结果的分析。 意义这一部分,教材叙述较少。教师可以从张骞通西域对汉朝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两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入手。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在乌垒城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新疆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对外关系的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从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两个方面叙述。 丝绸之路的路线包括两部分,一是陆上丝绸之路,二是海上丝绸之路。教师利用教材《丝绸之路示意图》,明确几个关键点——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由于图中没有明确标出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位置,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图上标注清楚。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要明确两点:一是丝绸之路开通前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很少,几乎是隔绝的,双方各自封闭,独立发展;二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明之间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开放、进取和积极地对外交流是汉朝的时代精神。 二、史料解读 然骞凿空①,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②,以为质③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一《张骞传》 【注释】①凿空:开通、开辟。②博望侯:张骞的封爵,这里指由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诸国熟知,且有诚信,所以后续使者自称博望侯。③质:诚信,取信。 【解读】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西汉王朝到西域本没有通道,张骞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信义待人的心胸,克服重重危难艰险,两次出使西域,走访了西域许多地方,从无到有开辟出通往西域的道路,为西域与西汉王朝的平等、诚信交流打下基础。他的后继者进一步密切往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渐繁荣,形成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三、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2.问题思考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我们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3.课后活动 (1)想一想: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方面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另一方面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它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 胡豆,今名 蚕豆 。胡麻,今名 芝麻 。胡桃,今名 核桃 。 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物品吗? “胡”在中国古代泛指北方或西方的少数族或外域人。这些食物以“胡”字命名,正说明它们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以“胡”字命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物品还有胡椒、胡萝卜等。 (3)谈古论今。 此活动为开放式即时话题,教师可结合历史与现实,引导学生畅谈古今,活学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