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新课程实施中目标与行动的分野

时间:2016-07-26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中华【转载】   阅读

摘 要课程实施是课程目标付诸行动的具体表现和课程计划的具体落实。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处理和解决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需要搞好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 课程目标 价值取向 措施 

一、前言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告启动。基础教育改革本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精神,倡导新的课程理念,饯行新的教学观。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过多缺乏整合的线装,凸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的现状,倡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主张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发展,改变课程管理的集中状态,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类型。 

毋庸置疑,新课程改革旨在纠正传统意义下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教育的品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程采取“先实验后推广,再普及”的策略,在全国42个实验区开张起来。新课程实施已经几年了,但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没有预期或者已经预期的问题,在对新课程实施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需要采取冷静的头脑去面对。 

二、课程实施的释义 

课程实施指把设计和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是达到预设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影响着一项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状态 

(一)激进倾向 

当新的课程改革一开始,一部分课程实施者(如校长、教研员、教师等),就急着要进行课程改革,从一些课程与教学专家那里取经,从一些课程改革的教材和教辅中学习,从现存的一些课程与教学的弊端入手,吸收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参加了许多教师培训,本来这些课程实施者具有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具有教学创新的精神,具有教学改革的意识,这些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些人员采用的态度是激进的,他们反对以前一切的课程和教学观点,拒绝一切教育传统(如讲授教学方法等),希企建立一个全新的课程,创设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反对所有的旧的教学传统和课程传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课程范式,批判现有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式,否定已有的课程实施,他们认为一切新的事物都是先进的科学的,主张全新的课程,倡导新的教学观。 

(二)悲观倾向 

在当前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一种倾向是悲观的倾向。这些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计划的重要性和意义表示怀疑,认为中国都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1950-1952)、第二次(1953-1958)、第三次(1959-1962)、第三次(1963-1977)、第五次(1978-1980)第六次(1981-1985)、第七次(1986-2000)、第八次(2001-),这么八次课程改革,大都以失败而告终,课程改革只是一阵风,风吹过之后仍然是老样子,“换汤不换药”,所以这些课程实施者对课程改革缺乏希望,甚至逃避课程改革,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悲观主义倾向。 

(三)观望倾向 

课程实施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员,他们采取既不反对课程改革,也不支持课程改革,他们常常采取观望的态度。他们参加新课程培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中还采取一些原有的一套教学模式,虽然他们想进行一些课程理念上的转变,教学观念的变化,但是他们担心课程改革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持有一种观望态度。 

(四)教条倾向 

课程实施中有一部分人员采用的态度是完全的教条主义倾向。这些课程实施人员完全信任课程改革方面的专家,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忠实地执行、落实新课程改革方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照搬课程专家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机械地实施课程计划,完全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身的能力与水平、教师的个性风格,以及学生的真实存在状态。 

(五)创生倾向 

课程实施中有一部分课程实施者采取的态度是既保持与课程改革的步伐相适应,又在课程实施中创生课程。这部分人员学习了新的课程理念,具备了新的教学思想,同时他们具有创造性执行课程的计划,积极创造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符合学生现实状态的课程。他们把课程专家的课程计划看作一种“催化剂”──催生教师与学生创生新的课程。 

四、课程实施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牵涉到全社会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就像社会改革一样,如果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得不恰当,那么课程改革将是非常危险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恰当处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利益关系,家长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学生与课程改革的关系、社会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配套改革,如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教师专业化的问题等等。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具有的态度是冷静、冷静,再冷静。 

(一)正确处理好课程实施中的利益关系。 

1.正确认识教师与课程改革专家的关系 

课程专家作为课程理论的研究者、开发者、课程计划的制定者,课程专家应是在充分调查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和借鉴、参考发达国家的课改经验基础之上来进行课程理论研究开发的。这样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课程专家研究开发的课程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律,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向课程专家学习,应主动保持与课程理论专家一致。如果我们的假设不成立,那么我们课程实施者对课程专家的课程理论发生违背,或高于课程专家的预期,或落后于专家的预期,这都是有可能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新课程理论能够为课程实施者所接受、理解、了解,以及执行。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与课程计划相适应,积极参与课程培训,体现出课程专家的预期,同时,课程实施者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诸如体现学校特色,课程实施者还需要探究课程与教学的规律。 

2.正确认识课程改革与社会成员参与的关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新的事物,需要一个适宜的周围环境。正如新课程改革是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社会全员参与其过程。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教育的兴衰成败会影响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需要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社会媒体如网络、电视、广播等作舆论宣传,需要广大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以便推动新课程的进程。 

3.处理好家长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特别高,所以尤其关注教育方面的改革。面对新课程改革,学生家长有几种心态:一种学生家长认为,课程改革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而不愿意支持新课程改革。据笔者了解,有些课程实验区的学生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的学校去上学,宁愿送到离家远点的学校去上学,另一种学生家长认为,“先试试看”,到底新课程改革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有没有好处,如果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就选择其他的学校。还有一种学生年家长认为,课程改革应该是值得支持的事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提高家长对课程的正确认识,争取学生家长对课改的支持力度。课程改革需要包括家长在内的全社会的关注,正如江泽民所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 

4.正确对待学生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才是真正与新课程利益关系最密切的成员。学生面临全新的课程,他们采取何种态度呢?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所实行的是综合课程如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但是非实验区用的是分科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生需要新的学习理念、新的学习方法,来应对新课程所带来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的挑战。可是问题又出现了,据萧湘晨报9月19日报道,长沙市课程改革实验区开福区(新课程实验区)的初中生毕业进入高中以后,跟不上高中分科,急得哭。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同时,这个现象也给我们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效解决。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观念,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学习上,这是对学生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直接触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进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学生与新课程实施的关系。 

(二)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 

1.加快教学评价制度改革 

新课程改革应然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让课程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推进课程本身的不断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新课程的评价倡导从评价知识到评价能力转变,从评价结果到评价应从旧有的应试教育状态解放出来。我们应该重视改革现有的中考制度,高考制度,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种评价维度,而不仅仅把考试作为唯一衡量学生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走向成功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2.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教学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所以对课程管理主要针对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包括了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考核登台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的管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应该更加民主化、个性化、人性化、人文化,更加崇尚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师的发展为重要内容,改变那种教学模式化、管理格式化的教学管理范式,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线人员,教师是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主要成员。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新的教师来促进新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化问题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因素之一。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新观念的教师,需要专业化的教师,这种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又是课程开发者,既是课程的评价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我们需要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以便更好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教育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3 

[2]江泽民语.光明日报(第六版)[N],2005-10-12 

[3]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132 

[4]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0-89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N],2001-6-8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