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古诗词与核心素养:最美的遇见

时间:2016-07-20     作者: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吴再柱【转载】   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之际,正赶上“中国诗词大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节目)播放,大概这也算是一场最美的遇见吧。 

  中国诗词大会上,最耀眼的一颗星星,当属十六岁的“国学才女”李子琳。且不说她当了多少回擂主,就凭她那两轮“飞花令”就令人惊羡不已。 

  第一轮“飞花令”,李子琳以“花”字开头,朗诵了七句古诗:(1)花重锦官城;(2)花迎剑佩星初落;(3)花萼夹城通御气;(4)花开时节动京城;(5)花如木槿花相似;(6)花落知多少;(7)花飞莫遣随流水。 

  第二轮“飞花令”,按照主持人董卿的要求,每句的“花”字要求依次出现在诗句的1—7个字中,难度陡然增加。观众还来不及为李子琳担忧,“国学才女”七句“飞花令”便一气呵成。现场的观众掌声雷动,康震和王立群两位嘉宾也赞叹不已。这七句“飞花令”分别是: 

  (1)花萼夹城通御气;(2)桃花一簇开无主;(3)争忍花前不醉归;(4)风吹柳花满店香;(5)不知近水花先发;(6)酒卮中有好花枝;(7)朱雀桥边野草花。 

  十六岁的李子琳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所表现出来的纯美、谦逊、沉着、果敢,或许与她对古诗词海量的诵读、准确的记忆、深入的理解、会意的把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中国古诗词成就了李子琳的“核心素养”。 

  笔者之所以以中国诗词大会作为本文的开篇,是想说,我们的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核心素养”方面的资源。我们不妨继续以古诗词(或对联)为例,来寻觅这些寻常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 

  社会责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国家认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国际理解: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王维);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见《七律·郑和下西洋》,作者不详);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许筠); 

  人文底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白居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科学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审美情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学会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韩愈);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 

  身心健康: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实践创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删繁就简三秋月,领异标新二月花(郑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诗言志,词写情。宇宙天地、忧国忧民、理想抱负、人情事理等主旨意蕴,是古诗词的精神内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古诗词对语言形式美的要求是最高的,它讲究平仄和韵律。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中国古诗的声韵之美。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四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吟读,“与诗人相遇”;通过译读,“与诗人同行”;通过背读,“品诗人笔法”;通过说读,“对诗人说话”。通过这样的诵读,才能尽可能地打通读者与诗人、当下与古代之间的障碍,进行着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以此涤荡灵魂,陶冶性情,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完善。 

  “孤独的时候可以靠着你的肩/数着那繁星点点一遍又一遍/我愿苦苦为你,等待一万年/多想与你在最美的时刻,遇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期而遇,真可谓是“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之间的一次“在最美的时刻遇见”。 

  作为恰逢其时的我们,不仅仅是这场“遇见”的见证人,还应当是这场“遇见”的参与者:热爱古诗词,吟诵古诗词,传播古诗词。只有这样,这场“最美的遇见”才能逐渐演变成为一路同行,风雨同舟。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