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时间:2016-07-20     作者:安徽省颍上县江店中心学校 计国栋【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报   阅读

  教师依据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任何一节课都有多种教学设计方案,但它们不可能是等效的。此时,教师应当对各种教学设计的效能进行比较,选取其中最佳的设计。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步。 

  在教授“小学数学平均数”时,我对以下三种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第一种:教师告知公式?学生背公式?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 

  第二种:教师讲例题并导出公式?学生理解记忆公式?学生应用公式做练习题。 

  第三种:分三步走。第一步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学生的拍球比赛入手,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第二步为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怎样确定人数不等的两组,哪一组获胜?”这一挑战性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与生活的联系。第三步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有代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并能创造性地应用平均数的知识。 

  从上面的对比中不难看出,第一种设计是标准的“填鸭式”教学;第二种设计是教师想让学生理解知识,但学生的学习还是比较被动的,只停留在知识的接受上;第三种设计有较多优点。 

  首先,教学任务明确,抓住了重点。课一开始,教师从人人喜爱的游戏入手,男女学生分两组比赛拍球,看哪一组能赢。怎么比呢?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全体都参加场地不够,一组派两个代表,共10个人。”这便是随机抽样,渗透了统计的含义。当通过比较每组拍球总数确定输赢后,教师故意加入到输的那一组,使两组的人数不相等,仅对比总数不公平,产生了矛盾,从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并深刻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体现了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构想。从教学过程和方法来看,创设的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能感受到所学内容是自身生活的切身需要,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并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由此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行为,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应用其解决相关的问题。 

  再其次,体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每一个问题的情境,既不是硬性贴标签,也不是无故拔高,而是润物无声的感染和渗透。 

  由此可见,优化的教学设计,是迈向优质课堂的第一步。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