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语文课堂丢了什么

时间:2016-05-23     【转载】   阅读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刻板模仿,对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歪曲理解……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丢失了太多极其重要的东西。如何找回这些珍贵的东西,成为当下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语文课堂亟须强化学科意识

曾经到一些课改学校观摩过不少语文课,让我欣喜的是,在传统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学生“活了”,他们的生命潜力被激发,热情的参与、精彩的表达、默契的配合都令人感叹高效课堂的魅力。然而,其中也不乏一些遗憾,比如学科意识的淡薄。

  所谓学科意识,就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符合本学科的教学活动。目前,大多数课改学校并没有自觉的学科意识,尤以语文学科为甚。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但人文性也是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基本要素,即使是理科也并非没有人文性蕴含其中。事实上,语文、音乐、美术等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文本的审美性。

  作为一种技能训练的语文工具性,更多以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反馈,评价标准与数理化等学科有相似之处。但是,如果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课堂形式等与其他学科的区分度不明显,就会造成语文教学简单化、模式化弊端。如果过于强调工具性,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就有可能造成语文学习的技术化、格式化,缺乏从文本审美出发的人文感悟,不可避免有空中楼阁的虚幻。

  文本审美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高效与否的前提。但是,美在何处,因何而美?文本细读的方法与能力至今仍是语文教学的短板,缺乏美感也是许多学生喜欢语文而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课改实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尽可能淡化自己的主导角色,有些学校为此规定一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几分钟。把课堂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固然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但这种方法并不一定适合语文学科。

  分享审美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分享的主体自然是学生,但如果缺失了教师的参与,分享的高度与深度是值得怀疑的。虽然高效课堂的本质是合作精神与分享美德,但建立在以解决问题为旨归的数理化分享与语文的审美分享是不同的。前者的课堂,在最终目的唯一性的前提下,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者,通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耐心等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道数学题在有多种解法的时候,学生比较容易判断出哪种方法更为简单。即使没有教师的参与,也不妨碍学生很好地完成课堂任务。

  然而,语文的学习则不然。语文思维强调复杂性、多义性、形象性,越是曲径通幽越能带来柳暗花明的审美愉悦,所以无法用理科的单一性、确定性思维检验学习效果。语文学习中,学生在与文本、与其他读者对话中提高鉴赏能力,丰富人生阅历,才会与文学之美、生命之美真正相遇。而文本的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对文本的模糊、朦胧之美有发现的眼光和深刻的理解。如果这种对话只发生在学生之间,相似的生活经历、人生见解、审美能力,很难保证审美分享的深度和高度。此时,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共享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接受美学理念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带着各自人生阅历、价值取向的读者在进入文本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教师也只是读者之一,教师的分享自然会丰满学生的审美空间。当然,教师一定是基于与学生平等的分享者、参与者、朋友的身份,力避高高在上的说教、去除绝对的权威意识,学生方能享受语文最自由、最开放的审美过程。

  因此,在语文课堂改革中,强化学科的审美性特征,才能使工具性的落实不枯燥,人文性的追求不落空。

  (作者  单位系太原师范学院  阎秋霞)


不要丢了“课本”与“重复”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目前语文考查的基本形式。但我发现,当下中国教育开始轻视两个关键词——课本和重复。

  课本从字面意义上完全可以理解为“课业之根本”。而关于重复,孔子就曾多次强调,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活动对这两个词极为重视,因为过去封建科举时代的选文几乎都是经典,考试内容也脱离不开这些内容。因此,“背”功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而在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开始强调广泛阅读和创新思维,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刻板的重复记忆和训练。因此,我们对课本越来越轻视,有不少人动辄搬出叶圣陶先生的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自己辩护,殊不知叶老接着说,“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还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以课本为基点,顺着课本延伸出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思路。

  在我看来,阅读可以分为3个层次: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正如人的交友,有刎颈之交,为自己出生入死、两肋插刀的死党;有同甘苦、共患难、出谋划策的密友;当然也有互通信息、偶尔帮些小忙的泛泛之交。我认为,课本就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层,是根,是本,是精神成长的支柱,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当然,课文也要根据师生的特点分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作出轻重、详略的处理。有些文章要全文详细讲解,有些文章要整体充分体悟,有些文章要重点选取精彩部分学习、借鉴,有些文章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有些文章则要以练代讲。因为,就课文选取的标准来看,虽然基本都是文质兼美,但有些侧重写作技巧,有些侧重人文思想,有些侧重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有些侧重文化知识,不一而足。初入门的教师讲课不懂取舍和侧重,每一篇课文都要三维目标一个不缺、字词句段篇章一点不落,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往往变为“面面俱到,就是全都不到”。

  但是,这种取舍和详略的处理,一定是在教师对课文熟练掌握、精到分析之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熟练把握教材的每一个文本,而不是“讲不了的不讲,不喜欢的不讲”。对教材全面而熟练的把握、有特色的处理,是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考验。

  特别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要关注方法论的研究。与其他学科较为不同的是,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更多依赖教师的感悟与总结。一个掌握阅读方法的人往往懂得写作,一个懂得写作的人一定懂得阅读技巧。一个不懂阅读与写作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自然过于肤浅。  

  比如《荷塘月色》一文,几乎是写景散文的技巧大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文眼,也是全文的基调;开头几段大量使用副词,如“颇、忽然、总该、更加、好像,也好像”等强调心情,“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静静、薄薄”等叠词则是营造氛围;第四段写月下的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是整体事物分开写的范例;第五段写荷塘的月色,用具体意象反衬月色,则可以看作抽象事物具象化描写的范例;第六段写荷塘周围的景物,则是用周围事物衬托核心事物的范例;后面对《采莲赋》《西洲曲》的引用,则是运用联想使文章变得灵动……如果教师这样指导,学生至少会对写景散文有一个大概的掌握。

  当然,《祝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则可以当作记叙文的范本来模仿。《劝学》《师说》《马说》等文章是学习议论文的经典文章……每一种文体,我们选几篇文章反复阅读与模仿,写作的能力自然会快速提升。

  一个教师花了许多年甚至是整个教学生涯都在与教材打交道,然而里面的有些课文却不熟悉、讲不了;一个学生花了十几年时间学习课文,既没有学到阅读写作的技巧,也没有促进精神的成长,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世界上哪一种技能不是通过反复训练才形成的?阅读和写作能例外吗?因此,要想学好语文,一定要借 助优秀的文章特别是课本的范文,反复阅读、反复修改、举一反三,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不反对大量阅读,但是经典的东西一定要读熟、读透、读到骨髓里,然后才能化用。因此,重视课本、重视重复,就是遵循规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教育局  张国钟)


成为怎样的语文教师

曾经在班级群里布置过一次作业——提供一张图片,说说与父母的故事。原本,我想这应该是展示和谐家庭关系、阐述亲情故事的一个途径,岂料学生的回答令我惊愕。比如,父母在远方;比如,不想对陌生的人说;比如,可以拒绝吗;甚至说,这是赤裸裸地编……  

  于是,从前有过的一丝隐忧再次溜进脑海。

  几年前,我是一个孩子的语文教师,特别清楚地记得,他在课前演讲中对全班同学表达了对父母的愤恨——整天打麻将,很少陪伴自己……那时我感到愕然,是多深的怨恨让他在众人面前如此宣泄?后来,我几次试图与这个孩子交流无果,毕业之后就失去了联系。但我常常在想,将来有一天他有了孩子,他的成长记忆会不会烙进孩子的生活里?

  经过这件事之后,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在课堂上究竟该教什么?知识?能力?美育……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站在课堂上10多年,我仍然十分困惑。

  以前我也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培训,技术革新带来教学手段的飞速翻新。我不禁思考,在慕课等学习方式下,学生的确能学到一些知识技能,可是知识技能之外的东西呢?

  为了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在一轮又一轮教学改革冲击下,教师需要熟稔最新的教育理念,践行案例解析教学、过程导向教学等,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甚至有教师设计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学生们也显得异常活跃。是的,我们是上了一堂“精彩”的课,可是把学生教好了吗?心理缺陷、精神压抑、创新思维缺乏……这样的问题解决了吗?

  难道教育不应该是关注人、塑造人、成就人的吗?在形式与内容的纠结和挣扎中,教育者似乎越来越缺乏诚意。

  非常怀念汪曾祺先生记忆中的西南联大:振聋发聩的远不只是教授们渊博的学养,还有面对教育对象时的可爱真诚。

  比如讲座时,金岳霖在脖子里抓到一只虱子,甚为得意地左看看右捏捏;比如,有教师评价汪曾祺的画说: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极高,科学价值全无……那个时候的学生也有趣。有的学生骑着毛驴来上学,有的学生吃着掺杂米虫的“八宝饭”,仍不忘调笑:同学们千万不能张开嘴,小心飞出一只鸟来……

  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都极其令人向往。同样是师生,100多人的课堂,我能叫上名字的学生却没几个,路上遇到肯与我打招呼的学生也不太多。

  经济领域有一个词叫拉动内需,其实教育也可以借用。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能真正关乎人的内心、尊重人的生命、还原朴素的课堂,而不是整天只对着技术理念摇旗呐喊,拥有许多懂得课堂技术流程却缺乏独立教育教学思想的名师。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唤醒自己成为一个有情怀的教师,成为一个更美好的人。

  (作者单位系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莉)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