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上海市静安实验小学课程改革试验成果

时间:2016-04-12     【转载】   来自:上海市静安实验小学   阅读

    坐落于上海市繁华中心城区的静安实验小学是一所挂牌成立于2009年5月的公立学校。校园小巧精致,环境优美温馨,师资队伍完善,教育教学设备先进。经过短短六年多的时间,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初具规模,教学氛围浓郁,教学成绩逐年提高。

    自上海采用中小学办学质量新标尺——“绿色指标”后,这所曾经各方面都不起眼的学校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表现亮眼,各项指标均优于全区和全市的平均水平,成为许多家长眼中的好学校。参观过这所学校的人都惊叹于它在这短短时间内所取得的成绩,更惊异于来自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同一所校园内一起学习成长所取得的进步。这所学校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在短时间内教学质量得到质的提升,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成长为让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好学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它,看看在这一切成绩的背后凝聚了多少努力与付出。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在新时代新要求下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而产生的。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但其内容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静安实验小学在课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理念,并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改革试验的主要项目,探索轻负高效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学得更多,效益更高,学得愉快。

    静安实验小学在通过大量的学习兴趣、负担等调查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分别确立语、数、英学科校本化课程具体实施方案。学校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认为,学龄初期的儿童,擅长语言模仿、记忆和形象思维,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则处在起步、过渡期。因此,学生存在学习某门学科效益相对较高的年龄阶段,即学习这门学科的“最佳发展期”,按照学生“最佳发展期”开设课程,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有利于从课程层面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据此开设实验数学课,减少数学课时量,削枝强干,从培养思维能力,弱化演绎推理着手。以一年级数学课程整合为例,学校抽取原来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削的是一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演绎推理内容,强的是学生具象的思维能力,将学生易懂的知识内容精简下来,把原先的三节课缩减为一节课,教学内容以“趣”为主,设计“生生互动”“亲子互动”等练习。事实证明,在实施初期学生在应试中的表现确实比同级其他学校的学生差一些,但继续实施到二年级时,这种差距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并且在同等完成国家课程学习的前提下,静安实小的学生表现得更加“喜欢数学”“会做数学”“会用数学”,为今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学校还针对学生英语学习差异最大的问题推出了“云课堂”把数学必修课节省下来的时间,增加一节以“人机对话”形式为主的英语电脑活动课,增加学生口语练习机会。学校使用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语言机器人,让学生们“生活”在逼真而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强调英语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对口语的针对性,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用英语交流,从而提高口语水平,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能真正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文化交流之中,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

    除此之外,静安实验小学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专业教师,开设武术、民族打击乐、手风琴、合唱、舞蹈、笛子、摄影、绘画、小主持、工艺等一批艺术特色项目活动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课程,为每位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张扬了学生个性。如今,各具特色而富有魅力的课程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新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倡素质教育是国家新课改一直以来的重点。然而在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为导向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减负”成为了一句口号,在许多地方并未受到重视,更遑论落到实处。静安实验小学从办学之初就树立了正确的育人观念,切实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方面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要让“减负”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如何将这看似矛盾的双方进行整合,以达到教学发展两不误成为了静安实小全体老师思考的课题。要让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地学习,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学校以科研促发展,以《小学课堂教学逻辑结构变化的实践研究》为课题,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学校抓住教育改革的本质——课堂教学逻辑结构的变化,即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老师以学科逻辑来讲授知识,讲的是老师们所理解的学科逻辑结构,但是,学生听后所建构的不一定就是教师所期望的逻辑结构。而静安实验小学所追求的学生的“学堂”,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构建起自己的逻辑结构,是指课堂上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学习,并通过伙伴互助,师生、生生互动学习等体验活动,构建起自己的知识逻辑结构,把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儿童的学习有一定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学生的认知逻辑。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必然要从改变传统的课堂逻辑结构开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前端分析,在了解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需求下,研究教师如何施教;二是正确处理学生自我学习与教师帮助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根据以上要求进行研究改革,规避了以往不管学生懂不懂,教师都一律从自己设定的内容和环节开始教学的弊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强调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同伴一对一互助等形式进行自我学习,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我学习的反馈,决定是否调整教学预案,这样教师教学的用力点主要放在学生无力解决的问题的难点,或者思维方式方法的指导上,以此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与能力,并引导学生公开发表想法,暴露思维过程,帮助其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保证让每个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透彻而清晰的理解,并获得问题的思考方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循环实证研究,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明确办学思想,为不同起点的孩子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

    静安实验小学在办学之初就明确了办学理念——让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在和谐发展中取得成功。自建校之日起,学校也一直在为之努力,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接纳更多不同成长环境的孩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人口结构本就相对复杂。近年来随着社会与学校的发展,静安实验小学的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级知识分子与海归博士的后代,普通居民与农民工的子女,都在同一个校园里就读,因此学生特长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异。如何教好这些在特长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方面差异巨大的学生,成为了摆在学校领导和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静安实验小学以《促进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生和谐发展》为课题开展实践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今,该课题研究已形成成果,并出版了专门的书籍,为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学校提供了参考。

    面对学校生源的多元化及个体间较大的差异,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群体了解身边的小伙伴,学会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会宽容与关心身边的同学,学会彼此欣赏。让学生从客观上了解人类本身的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除了对学生进行直接教育,学校还利用亲子活动等家庭教育形式来影响家长之间的相互印象,让来自不同地域的家长之间学会彼此欣赏和接纳,用家长的言行来影响孩子,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一举措也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学校将生源复杂这一情势加以转化利用,化劣势为优势,运用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静安实验小学前身曾经是区内的薄弱学校,对口学生严重流失,办学遇到重重困难,一度让学校师生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但经过全体师生迎难而上不断地摸索试验、改革创新,如今的静安实小已经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学校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家长的认可,渐渐树立了“静安实验”的品牌。在今后的教学发展中,静安实验小学的全体师生将会继续投入自己最大的热情与努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同样长足的发展,为学生的成功添砖加瓦,让学校能够走得更高、更远、更稳!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