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时间:2016-04-10 在教学中,我校教师注重将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指导结合起来,努力为学生开凿一个能使其文如泉涌的“泉眼”。下面讲一下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的一些尝试。 创设实践情境,丰富学生体验 首先,为学生创设参与主题活动的机会。在进行“介绍家乡人”这一单元的主题活动时,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检索家乡的名人。在接下来三周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分头调查、收集资料或者进行相关采访工作,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准备介绍的家乡名人。有的学生实地考察了宁波帮博物馆、包玉刚故居、江南第一学堂等地方;有的学生通过网上检索到的资料,了解了包玉刚、邵逸夫等名人的事迹;还有学生采访了郑绍琪等企业家。 接下来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归类整理,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将实践活动过程诉诸笔端,并以文字、照片、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在全班展示。最后,开展“小导游”介绍家乡名人的活动。这项活动既是一次名人探访之旅,也是一次写作能力的锻炼。 在参与各类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经常能碰到平时体验不到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善于捕捉细微的情感变化,用眼睛“摄影”,用耳朵“录音”,用心灵感悟。在认识到家乡的富裕时,教师让他们想一想如何表达自豪之情。在参观工厂、博物馆时,各种新奇的事物,冲击着学生幼小心灵,这时再带领学生讨论、交流、写作,学生的习作自然言之有物,也有了真情实感。 活动过程中的写作指导 有不少学生刚开始参加活动时,走马观花,不注重观察,回来后写的作文也只是浮光掠影,不生动、不细致。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制订详细的参观路线与观察计划。比如在游览学校实践园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搞清楚实践园地的形状,分为几部分,有哪些景物,每一部分各有什么特点等。在观察时要求学生全方位调动自身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同时启发学生适当展开联想。这样,学生学会了细致、深入的观察之后,写作文时自然就条理清晰、具体详实了。 活动前,我们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共同预测各项活动的效果,编订活动要求细目,使学生的记写有法可依。教师指导学生及时记录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尤其要注意瞬间的第一感觉,当学生做得好时教师及时表扬,用评价的力量激发学生记录的积极性。教师同时引导学生挖掘以前无人写过的闪光点,调换各自的思考角度,以避免学生记录或者写作时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当学生参与主题活动遇到问题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询等方式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比如,当学生调查家乡的变化时,我们注意启发学生拓宽思路,从多种角度开展调查。比如,我们具体告诉学生,调查可以涉及家乡建设方面:街道的变化、小区的变化等;也可以涉及家乡环境改造方面:绿化的成果、小河的变迁等;还可涉及家乡人民日常生活方面:餐桌上的变化、家电的变化等;也可以涉及家乡人民精神面貌方面:文明行为的变化等。提醒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及时做好笔记,并指导学生及时记录当时的感受。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对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多的亲身感受,更重要的是为写作积累了多方面的素材。 习作过程中的方法指导 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还会遇到不少问题,比如描写无序、失真等。因此,在进行写作指导时,教师还会根据各学年的特点,归纳出有价值的写作关键问题,每次习作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指导。比如涉及描写时,教师会为学生讲解相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方面的要点,然后围绕着一个个具体的“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练笔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和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他们在收集资料、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写作素材。这些活动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等弊端。同时小组讨论、表达交流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写作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