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体育教学应注重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

时间:2016-04-10     作者:马骁泽【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它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只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从而受到改变和重塑自己的人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要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要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其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和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对的、好的就支持;错的、坏的就批评摒弃,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个体进行行为调节和控制的参照系。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辨证公正地观察、分析问题,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靠智慧、技巧,靠实力、人格的精神战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教学要求参加者身体力行,全身心的投入。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待之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的人格精神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注重体育精神对人格教育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体育精神以及人格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