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应给教师更多的“获得感”时间:2016-03-16 当下所有学校都讲构建“幸福校园”,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培养未来的合格小公民。在我看来,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要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先要考虑的是教师是否拥有“获得感”。为此,我们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让教师在学校发展、课程设计和专业提升上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总结经验发现,学校发展是由专家、领导定好方向,再征求教师意见,还是由教师们提出发展方案,大家讨论,这其中差别很大。教师是否是学校的主人,正体现于此。相信和依靠广大教师,是我们的共识。为此,我们要让教师成为设计学校每一步发展的主人。 比如,我们从学校发展大计的“金点子”征集评选活动,到期末制定新学期计划前的“我为计划谋”,都是为了体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人。每届入选学校发展的“金点子”,都会被认真地写进学校规划,得到贯彻落实。这样一来,学校的发展能够依教师所想,教师与学校共进步,教师的“获得感”满满。 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再多的高端讲座或专家引领,最终都需要“落地”,融入一线教师一门门可操作的课程中,而且这些课程不能“僵死”,需要是灵动的、不断发展的、不断完善的“活的”课程。我们希望这些课程是老师们自己的。因此,在课程设计规划之初,我们就让教师走在前面,做规划研发课程、修正推进课程的核心力量,让教师成为学校“成长课程”建设的主人。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借助定期研讨、小组“头脑风暴”活动、课程方案论证会等形式,辅助推进教师的课程设计。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老师们把自己的想法做成了相关课程,形成了从学科实践课程到节日、活动课程,从习惯养成微型课程到课外兴趣小组系列绚彩课程,讲什么、怎么讲都由老师自己做主。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老师拥有了自己的课程,拥有了课程领导力。 目前,教师职业要求高、压力大,作为学校管理者,教师肩上的“担子”无法换下替扛,但是学校管理者可以提供给教师确实需要的帮助。在专业提升上,我们会让教师时刻感受到“我的团队我依靠”,让她们有实在的“获得感”。比如我们倡导团队研修、集体备课、听评课,共同攻坚。遇有新的探索时,往往由带头人团队先行研究,再公开展示给广大教师,抛砖引玉,供大家一起研讨。在青年教师培养上,我们采用“一徒双师制”,也就是说,无论是以什么学科应聘的青年老师,到校入职时,即会拥有两位师傅:一位教育之师,一位教学之师。两位师傅与青年教师同在一组,陪伴成长,贴身指导。这样一来,青年教师就能在学校得到迅速成长。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把教师的“获得感”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考虑,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情况作为评价管理工作水平的指标,会增加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好管理依靠团队,好学校赢在教师。在推进教育纵深发展的当下,可操作、能测量的教师“获得感”,应成为学校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