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喜欢我这样教语文时间:2015-09-04 一直以来,语文课总是被学生评为“最不喜欢的课”,一上语文课,学生就头疼、犯困。有时候,语文课简直成了学生们完成理科作业的一门自习课,反正学的都是中国字,听不听无所谓。于是,语文课也成了最难教的课。 那时我任教初二语文课。对于班里那几个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单一门数学课就足以让他们头大了,而新学期又开了物理课,再加上英语单词需要大量背诵,语文课这门看似比较“轻松”的课程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学生们心目中的“补习课”。 说到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说语文课“轻松”呢。语文课有其浅显易学的一面,也有其博大精深的一面,但在学生们眼里,语文课就是简单轻松的。他们认为语文课无非就是写写字,背诵一下课文,写一篇作文而已,学起来那就是小菜一碟,就算是偶尔耽误一些也能很快赶上。所以,学生们慢慢地就不把语文当回事了。 我刚开始并未注意到这一现象,只是在课堂上经常见几个学生埋头认真地读书。我原以为他们是在默读课文,可连续几堂课下来,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终于有一天,当我突然出现在后面一排的某个埋头“苦读”的学生的身旁时,发现他手里握的是一本物理书。当时我气昏了,痛批了他一顿,没收了物理书,并且对其他埋头“苦读”的几名学生也进行了严厉的训斥。“暴风骤雨”过后,所有学生默不做声,耷拉着脑袋好像在忏悔,我料定以后不会再有类似现象发生。 可好景不长,“苦读”现象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语文课上,并且学生们跟我玩起了“斗智斗勇”的游戏,那种不时低头下看的动作让我疑惑,可又无法确定他们看没看其他科的书。我想突然袭击抓几个现形,最后都一无所获,可又有一种莫名声音告诉我他们肯定看了别的书籍,郁闷的心情折磨得我身心俱疲。 一天,我跟教理科的老师闲聊时了解到,班里的确有一些学生学起数学、物理等课程来非常吃力。我也借机向他们大发牢骚,说你们理科学起来吃力,学生也不能把我的语文课当成理科学习的研修课呀。本以为他们会好言相慰,却有人说是我语文没教好,导致学生们的理解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差,把他们理科也给连累了!我当时那个气呀,可回头一琢磨,也对啊,语文才是提高学生理解力、分析力的基础课程呀,心中顿悟,学生们“苦读”现象“堵”哪如“疏”呢。 第二天一进教室,我就对学生们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节语文物理课!”当时学生的表情我记得特别清楚——吃惊、疑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从语文的角度给他们解释了一些物理上的定理、公式,有些还用到了一些哲学上的知识,像量变引起质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这些都可以对他们在物理上的学习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全班同学无不大睁双眼看着我,竖起耳朵听我讲解,我觉得学生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意力集中地上过语文课。趁热打铁,接下来我又讲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等一些理科课程的兴趣。最后,我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即使这些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温习,但你们不要忘记,语文的学习并不是浪费了你们的时间,恰恰相反,语文课的学习正是寻觅这些课程学习方法的有力助手。”说完这些,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灿烂的笑脸。此后,学生再也不在语文课上看其他科的书了。 托尔斯泰曾说:“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这件小事让学生们不仅明白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让他们学会了对待人生的态度——认真地对待每一件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而我则深深体会到了解决学生问题有效的方式方法——堵不如疏。学生出现了问题,一棒子打死,把问题“堵”住,那不叫解决问题,“坝”高一尺,“水”高一丈,“堵”下去总有一天会决堤的。我们只有采取疏导的方法,把水一点点放掉,才能既保住大坝,又免除了水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