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时间:2015-07-09     作者:宿迁市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 柳伟【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课改之路走到今天,课堂的形式有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却很困难,有时甚至还不如传统的“一言堂”。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究竟该如何达成?在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一些公开课案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现象一:情境创设异化让形式与内容渐行渐远,目标达成似镜中观花 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乘法认识》一课教学中,一位教师先出示多媒体动画——《动物园的一角》,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纷纷发言,说动画中有小动物,有河流、房子、小桥、白云、大树,真好玩!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是在上数学课还是看图说话课?

  现象二:生活味与数学味顾此失彼,目标落实渐成鸡肋 现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如一位教师上四年级“解决问题策略——烙饼问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精心的组织:锅、饼等道具一应俱全,教师示范烙,学生分组烙,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乍看上去,这节课可谓是具有浓浓的 “生活味”,但教学目标究竟达成了多少?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的“生活化”中,显得苍白无力。

  现象三:自主学习异化让过程与结果本末倒置,目标制订形同虚设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形式的学习只注重结果,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无人关注。如在“商不变规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让学生们完成课前准备好的练习纸,观察每道除法试题的得数,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学生开始自主探究:学生甲没有认真算,而是在玩着他的练习纸;学生乙不玩也不算,而是在翻看着数学书;学生丙在认认真真地计算着;学生丁一边观看着学生丙计算,一边不时地碰碰他的手,拉拉他的衣袖,进行着“破坏”……

  在交流汇报环节,4个学生都加入了踊跃举手的行列。学生甲有幸成为第一个发言者,他说:“商都是5。”教师高兴地表扬了他:“很好,你很认真。”学生丁也成了被教师点名的发言者。他站起来,支支吾吾,显然,他在滥竽充数。学生乙轻轻在背后提示他:“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学生丁毫无底气地轻声照说了。没想到,教师喜出望外,并给了他奖励。教师微笑着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丙站起来说:“老师,我计算的商不是全部相同的。”教师挥手打断了他的回答,非常不高兴地说:“怎么会不相同呢?看来,你算得很不认真。”在一片哄笑声中,学生丙不知所措地慢慢坐了下来。当然,他的计算确实有点错误。自主学习的异化让学生失去了历练的过程,使他们不愿、更不想去自主地探究。

  反思一:让目标达成体现在经历“数学化的情境”过程中 新课程实施以来,情境创设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亮点,但一些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却已异化,缺乏含金量,缺乏智慧,更缺少语言交流的价值。试问,远离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境创设究竟有多大意义?

  反思二:让目标落实紧紧围绕“有意识的数学思考”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宝贵资源。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对知识的意义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我们要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反思三:让目标制订根植在体验知识过程的“急流”中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很少去亲历自己所设计的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只要一个标准答案,而恰恰是这样的标准答案,蒙蔽了教师的双眼,使教师很难辨清真伪,或者根本就不去重视学生获取答案的真实的过程。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比他们获取的知识结论要重要得多!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