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互动策略模型研究时间:2014-12-13 三、基于教育博客的互动策略模型构建 基于博客的互动交流过程正是教师们通过撰写博文将个人的教育理念表达出来,与其他教师经过浅度、中度、深度互动交流后,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教学思想愈来愈丰满。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本文在针对具体博客平台的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博客的教师互动策略模型,模型图如图13所示。 (一)教师发展目标 1.确定个人发展需求,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教师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但总的发展方向就是完成“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教师应该明确个人发展目标、面临的问题,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各个时期的阶段目标。只有明确了个人发展需求,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利用技术工具来帮助自己。 2.明确共同发展需要,推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从群体动力学理论可知,群体凝聚力其中的一种是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吸引力。一个群体目标的建立对提升群体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共同目标的确立将促进教师的探知欲望、学习热情及其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逐步的交流中互相信任,在长期的学习交流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学习参与状态。教师群体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互动交流促进了教师的反思,而群体性的反思又能够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更新,从而推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二)学习共同体 在互动学习中,教师学习共同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持续的学习交流中,共同体通过相互讨论、反思、质疑,通过深度互动,将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得以社会化,将零散的知识综合化。创造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指导者的支持。一方面。指导者在共同体建立初期,要帮助其创造群体凝聚力,指导教师利用共同体的群体力量进行学习,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指导者可以在交流中提供引领,帮助他们聚焦核心问题,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持续的支持与指导。而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教师们。则扮演彼此的监督者、驱使者、分析者等角色,在互动交流中相互监督、促进思考,保证互动的持续进行。共同体成员与指导者之间的长期配合,有利于教师们建立反思和互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指导措施 指导者要不断地结合博文主题“挑起”争论,让教师们将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点都表达出来。让教师们的观点在讨论中产生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创造集体智慧。面对不同的互动情况,指导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措施予以指导。具体指导措施如下: 1.抛砖引玉 笔者在对博客平台的博文进行分析时,发现一大部分文章的浏览点击率相当高,但评论率相当的低,一些颇具有价值的话题就可能被忽视了。此时,指导者应该先根据主题内容发表评论。或抛出相关的问题。引起教师们的关注。以问题为导向,让教师们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 2.逐步引领 笔者在分析时发现虽然一些文章评论率较高,但这些评论者大多草草了事,并未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此时,指导者应该先肯定一些评论的观点,并通过设定一些问题来引导教师们对一些关键内容进行探讨,让教师不断进行反思。使他们在讨论中重新审视各自的观点。 3.引导升华 很多博文的评论层次停留于浅度互动、中度互动,并非说这些教师都没有对博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是有些教师没有将这些经过深刻思考的东西进行再整理、再反思。此时。指导者应对这些评论进行归纳总结,指导他们对观点进行质疑、评估,并指引教师们对主题进行升华。深化认识,将集体智慧逐步吸纳为个人智慧。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指导者持续关注教师们的互动过程,在不同的层次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指导者还可帮助教师打破小群体的局限,与不同学校、学科的教师进行深度互动。 (四)知识资源 教师将个人教学设计、教学心得、教育叙事、课件、研究成果、生活感悟等内容进行发表、上传,从个人来看,这样就形成了教师的个人知识库,从平台上来看,这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教师案例资源库。这些资源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支柱。因此,平台应该对教师所发布的资源按学科、按主题进行分类管理,从而让教师能够方便、快捷地搜索相关资源,同时也可以以这些案例资源为载体,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深化自身的认识,对这些资源进行更好的评估,从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辅助自身的专业发展。 (五)讨论主题 在设置讨论主题时,应该考虑教师的学习特点。首先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要以经验作为教师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与学习。才能调动教师参与学习交流的兴趣与热情。讨论主题最好既是与实践相关的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又是开放式的问题。让教师们进行多样化的思考。一个好的讨论主题犹如一条导火线,能引发教师们思想与智慧的论战。通过设置有争辩性的、有价值的议题可以改善大部分教师只浏览博文而不发表评论的情况。 (六)文化氛围 为博客平台营造鼓励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这种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以“合作、计划、共同任务、相互的支持和信任、创造和反思”为其基本的规则。因此,建立和保持安全的、相互信任的互动环境,营造参与式文化氛围,有助于教师融入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中,帮助他们借助学习共同体的力量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参与式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其创造需要借鉴一般文化的创造。基于博客的参与式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个人、指导者、平台管理员等多方人员的支持与配合。 从图14可看出,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渗透在博客平台使用的多个环节。参与式文化氛围的营造是通过文化环境的创造来改变中国人内敛含蓄的特点,减少网络边缘人物的数量,让那些“驻足围观”的教师参与进来,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进行学习交流中;树立教师的互动意识,让博主就评论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讨论,实现双向互动,推进互动程度的深入。 (七)规则标准 1.制定互动规则 制定一套清楚的互动行为准则,明确教师在使用博客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共同的行为规范,限制了教师的一些网络行为,却能够确保教师逐步地围绕博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交流。通过行为规范的制定来培育教师们的责任认同感,让教师们在依托共同体的学习交流中更加紧密有序。 2.制定互动标准 制定互动标准的目的在于指导教师们进行深度互动。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交流需要考虑用户的情感交流及情感归属。因此,互动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互动的深度,而且还需要考虑情感交流这一方面。互动的深度主要分析评论内容触及的思维水平,情感交流主要分析情感回应是正面的、反面的或是中性的。互动标准不但能检验教师互动交流的深度,还能促使教师们推进互动的深入。 (八)政策机制 政策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从外部因素对教师更好地使用博客进行干预。学校领导应该鼓励教师撰写博文。将博客与教师培训结合起来,促使更多的教师参与的博客平台中。同时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建立联盟或校际之间的合作,让教师们在平台上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以一个群体的发展带动多个群体的发展,促成更大范围的信息互动。学校还可建立一些博客的激励机制。从发布的博文数量、博文的回复率、博文的质量、博文互动的层次等指标对教师博客进行评价,鼓励教师积极地使用博客平台,将博客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融入到个人生活当中。 四、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一)对教师使用博客平台的情况展开深入的调查 本文主要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来调查教师使用博客平台的情况,分析的重点是发表评论的各位教师,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处于群体的边缘位置,未参与到评论当中。因此,在接下来的计划当中,将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来了解教师的网络学习特点、调查教师使用博客的情况,特别分析处于群体边缘位置的教师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持续在线观察教师使用博客的情况,力求通过多个角度来综合分析教师使用博客平台进行互动的情况,从而在此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完善策略模型。 (二)对互动策略模型和博客平台作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本文虽然提出了互动策略模型,但模型还需要投入到实践中作进一步的验证,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的各项策略进行细化。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将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与配合下,从确定教师个人和群体发展目标、组建学习共同体、采取指导措施、组建知识资源、设计讨论主题、营造参与式文化氛围、制定规则标准、执行相关的政策机制等九个方面来实施此互动策略模型,并在实施中逐步地修改、优化和完善。同时,实施此互动策略模型还需要对平台作进一步地改进,如优化平台首页界面,建立知识资源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