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农村教师微型移动教研可行性研究

时间:2014-12-12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2.行政力量适度干预,培育和谐自然的移动教研合作文化
  由于移动终端拥有者身份确定的私密特性,基于移动通讯的自发合作教研往往形成排他性的隐匿小团队。这种完全建立在自发性基础上的教师合作,尤其是农村教师间的合作,由于地缘与资源的劣势决定了其合作的浅层次与低水平,这种合作必然脆弱和难以持久。因此在教师参与移动教研的过程中需要行政力量的适度干预,特别是在教研组织形成与成长的初期。首先,教师间合作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组织信托,[21]要以区域内的优秀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为凝群核心,引导基层教师组成移动教研圈子;其次,监控小团队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教研交互活动的过程控制上应该合理设计监控与管理接口,以关注并实时收集、整理和代为分享微型教研活动产生的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生成性资源;再次,教师合作既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也是外在资源与环境持续支撑的过程,需要学校与各级教育行政职能部门为此提供支持,开发基于移动通讯网络的教研支助系统平台;最后,制定合理的教研制度规约,保持人为合作与自然合作间的合适张力,例如以年龄分级的移动教研活动考核与激励机制,在充分尊重高龄教师自我选择的基础上,也可以有效激励自发形成移动教研小团队的年轻教师,营造和谐、积极的合作文化。
  3.关注移动学习特性,设计微型教研活动
  由于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处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因此,移动教研活动应小巧精致,适宜于教师短时间、非线性参与。[22]同时,活动任务的微型化可以确保教师能够自主、理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有时间和能力来整理、加工和内化接收的信息。[23]移动教研活动设计应关注以下方面:首先,教研活动设计既要考虑到移动通讯的技术局限造成的信息资源传送与呈现的低带宽和低效率,同时也必须发挥出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支持学习的优势,有选择性地设计开发适宜于移动终端参与的微型教研任务,与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研互补结合起来;其次,尽管从时间跨度与单个教师的参与过程来看,移动教研活动的形式表现为微型化、片段化,且结构较为松散,但从微型教研任务的内在联系及众多参与者持续地脉动式参与角度来看,达成教研活动目标的微型任务设计与组织应该遵从于一种隐性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和规划;最后,微型教研活动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每个任务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充分关注任务间的动态可组合性与层次性,构成主题活动的微型任务链上的每一点都可以作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起点,这既契合了农村教师教研时间零散性的特点,又能以有机联系的任务链点适应不同能力水平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个性化需求。(文中表格省略)
  作者:唐章蔚 王连英 代玲玲 赵宁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唐章蔚(1977—),男,湖北广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共有4页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