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农村教师微型移动教研可行性研究

时间:2014-12-12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数据显示,除去日常的人际联络及个人事务外,获取及处理图像、音视频和浏览网页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同时,在备课或其他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手机查询信息的教师比例并不高,有32.2%的教师选择在没有计算机或信息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使用手机查询信息,具体数据见表6。可见尽管农村教师拥有的手机可以满足部分的教研需要,但是仍有相当多的教师把手机当作普通人际交流的手段,还不习惯将手机作为学习活动中信息获取的常用工具。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土文化的积淀,农村教师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教师认为资费是影响手机使用的首要原因,可见移动通讯的高费率成为农村教师利用手机进行数据浏览与下载的主要障碍,这也提示着微型移动教研资源的设计应聚焦要义,尽量减小传输的数据量。
  5.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技术支持
  教研作为一种有意识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手段,既是教师个体内在的心理发展过程,也是资源与环境外在的技术支撑过程,需要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持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教师情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交流与发展的系统支持平台。[18]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发送的可以通过手机访问的教育教学相关信息的主要形式为文本短信,部分学校有人员相对稳定的QQ或飞信群,也有极少数学校具备移动办公系统或可以WAP访问的网站。基于即时通信软件或SMS短信文本的沟通是目前教师实现即时教研互动和接受支助服务的主要途径,具体数据见表7。
  表6在备课或其他教学活动中是否借助手机查询信息
  表7学校通过手机发送教育教学相关信息的方式
  值得思考的是尽管农村教师持有的手机终端技术水平较城镇低,但农村教师的手机已经具备初步的多媒体处理能力,以手机报、WAP网站等非智能手机也可以访问的多媒体形式发布的信息在农业技术推广及生活服务领域已较为常见。因此负责教研信息设计与推送的部门应及时拓展移动教研资源的传送通道,积极设计更具人性化、更有针对性的研修资源。
  6.教研交互的现状与策略选择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与创新。教研活动中的互动交流作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认知活动的社会基础,其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挖掘、组织、管理、共享与共创,[19]是教师群体过程成功的关键。掌握农村教师教研合作的现状成为移动终端介入教研活动设计的起点。
  调查数据显示,传统的集中式教学观摩、说课评课依然是目前教师参与较多的教研形式。由于农村地区家庭计算机网络的低接通率,参与有组织网络教研的教师仅有10.6%,位列所有教研形式最后,具体数据见表8。同时,相比于计算机网络组织的隐匿性与松散性,移动终端地域归属的明确性及手机号码的实名机制使手机成为较为私密和可信的交互工具。因此,除了日常的语音电话外,更多的教师选择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与教研伙伴沟通,具体数据见表9。可见除了行政力量主导的集中交流外,农村教师在自主选择交互对象时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倾向于选择确定身份的合作者,这在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农村教师自发交流时的小团体性,也导致其在资源分享上多局限于小范围,闪耀着创造火花的小群体智慧往往也在不经意间流失。因而,适度的外界调控与引导是促进深度交互、凝聚群体智慧的必要保证。
  表8教师参加的教学研究活动的类型
  表9教师间交互的途径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农村教师普遍拥有可用手机,且大部分手机具备初步的媒体处理功能,手机多媒体功能的使用程度与年龄紧密相关,年龄越大使用手机多媒体功能的比例越低;拥有可以上网计算机终端的程度与利用手机连接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选择倾向密切相关,分散教学点的教师使用手机网络功能的比例大于中心学校;大部分学校尝试过通过手机向教师发送教务教学信息,但信息多为文本短信,教研资源类型较为单一、数量较为匮乏,教研活动的形式受到限制;农村教师对教研活动有较高热情,也认可手机在教研交流中的独特优势,但在实际情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沟通对象与交互通道的选择上表现出更多的保守倾向,教师间资源与经验的分享与创新呈现小团队化倾向。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一方面,在终端设备技术水平、教师个体态度与经验、学校和社会支持层面已经初步具备开展规模性区域移动教研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在当前基于移动通讯网络的教研活动中,教研资源和教研形式还有待进一步设计,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移动终端支持教研活动的创新意识还需提升。
  (二)讨论与建议
  1.创新教研资源的类型,拓展单向推送资源的附加价值
  尽管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源于社会性的意义建构,但也承认知识的获得也是个体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同倾向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者主要在社会性交互的影响力程度大小上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学习者通过比较自己和材料制作者对材料的解释,间接地协商建构信息的意义;其他人则更倾向于学习者在社会交互中直接地将自己和他人的意义进行协商。实际上,根据学习环境的不同,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同时进行两种意义协商,学习是各阶层意义协商的合作行为。[20]因此,一方面,要集中区域内的优秀基层教师、教研员和高校学科研究及教学设计专家精心设计、开发诸如手机报之类的新型移动教研资源,丰富移动教研资源的类型,拓展教师与资源间接协商的通道,激发教师基于资源的自我对话。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应该设计和提供教师对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转存注释、分享评价与补充的对应功能或简易接口,赋予单向推送资源交互性,支持和接收教师主动与个性的反馈,促成教师间的直接协商意义建构。例如在文本教研短信中标注该短信内容编制专家的联系方式及该主题的扩展资源网址,以拓展文本短信的附加价值,赋予简单教研资源更多生态进化的空间。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