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工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研究时间:2014-12-14 【摘 要】本文对电工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论述了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电工学是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特点是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综合了电路理论、电机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几方面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较多,但学时却相对较少,授课对象又是非电类学生,这些学生在电方面的知识较薄弱。 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迫切而有深刻意义的。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教,乃是真教,从做中学,乃是实学。”因此,我们学院对电工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环节进行了全面改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务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工学课程内容很多但学时相对较少,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大量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于非电类学生来说,电工学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而不是像电类专业那样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繁多复杂的公式推导,故在课程各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地讲授繁琐的理论与推导,而应首先重点介绍本部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大量结合实例讲授概念与原理的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直流电路部分包含了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和主要的分析方法,这部分内容应重点讲解,而正弦交流稳态电路是用相量法求解电路,分析方法与直流电路相同,只需简要说明几个注意点即可;对电路的时域分析,以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为主,淡化求解微分方程的数学过程。 因此,在教改活动中请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根据知识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删除了那些陈旧的、次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复杂的推导过程,降低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使他们树立学好专业课程的信心和决心。补充了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内容,尤其是新器件在相关领域的使用,从而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等内容,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推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使用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解决学时少与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课件为辅,板书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对一些用传统授课方式难以使学生理解的抽象内容,运用课件形象展示。例如,在讲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电子技术中杂质半导体的形成及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时,利用制作的课件,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总之,要尽量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 实验课程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电工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减少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减少的基础性试验可借助于计算机仿真软件由学生课下完成。实验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为主,故实验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要求学生预习、写预习报告,教师在讲解时只需要讲述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讲授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为了提高实验课质量,实验要求学生一人一组,并且一名教师一次最多指导20名学生实验,这样可以使教师掌握每位学生的试验情况,在提高试验质量的同时避免学生的错误操作,降低设备损坏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