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互动策略模型研究

时间:2014-12-13     作者:张杰、黄柳青【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摘 要] 教育博客的出现顺应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在使用教育博客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深度互动。因此,当前需要一个策略模型来指导教师利用博客进行深度互动。通过以晋江教师研修网的博客平台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博客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博客平台的特点,设计博文分析量表对博客进行内容分析,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总结此博客平台的教师互动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了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互动策略模型。

  [关键词] 教育博客;教师专业发展;互动策略模型;深度互动

  一、基于教育博客的互动研究概述

  随着博客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使用,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教师使用教育博客的互动问题。因为在具体应用中,教育博客面临着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缺少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诸多问题和困惑。“李克东难题”的提出。正是指出了当前教育博客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博客的使用。对教育博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让其更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李克东难题”提出和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及其团队已开始着手促进教师深度互动的相关研究。曹殿波等人在《浅析教育博客的深度互动》一文中,在分析影响教育博客深度互动的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教育博客深度互动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黎加厚研究生团队中的严亚利在《教师在线交流与深度互动的能力评估研究》一文中。针对海盐教师博客群体,探讨了教师博客交互程度与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深度交流标准,制定了教师博客交互程度编码方案,从而分析了教师博客交互的状况和深度,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教师博客深度互动的建议。李文昊等人在《从社会网络分析看海盐教师博客》一文中,针对海盐教师博客,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法探究教育博客中缺乏深层互动的原因。从而寻求到促进深度互动、解决“李克东难题”的措施和方法。这些研究主要结合具体的博客平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等软件对博客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博客互动存在哪些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策略。但这些研究所提出的策略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较少全面考虑互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因素,并未提出一个指导教师利用博客平台进行深度互动的策略模型。因此,当前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策略模型来指导教师如何使用博客进行深度互动。

  二、晋江教师研修网教育博客的互动分析

  本文选择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开发的平台——晋江教师研修网作为研究对象。晋江教师研修网是履行实名制的社区门户平台,博主主要是晋江地区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师、教研人员、进修学校的教师等。平台包含博客、群组、论坛、活动、微博等多个模块,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互动策略,因此。只选取博客这一模块进行分析。此平台的用户注册是采用姓名与身份证号相结合的方式,可排除一个博主建立多个博客的情况。平台建立时间为2009年初,截止2011年10月28日。平台上已注册了5991个博客。发表了27752篇文章。

  (一)平台的社会网络分析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平台博客的互动网络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节点中间中心度、凝聚子群等结构参数,研究群体的网络结构以及群体包含的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关系对行动者、群体的影响。

  1.选取样本

  本文采取滚雪球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原因如下:一是平台博客的总体样本数较大。无法对如此庞大的博客群进行整体分析:二是随机分布的博客之间基本不存在交流结构。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能够保证博客之间的连续性、相互性和关联性,通过选取某一局部博客部落进行互动结构分析,来描述此博客群的互动交流情况。

  本文的滚雪球抽样是根据博主的朋友关系进行抽取的,具体步骤如下:(1)随机抽取一位博主A作为行动者的提名起点。即一阶网络域,但为保证二阶网络域的行动者数目,因此博主A是在朋友数不小于10条件下进行随机抽取的:(2)从博主A的朋友列表中随机提名10名博主。即二阶网络域:(3)从二阶网络域中的每位博主的朋友列表中再随机提名10名博主。即三阶网络域。至此,所有提名的行动者构成了研究的样本。共提名111名博主。即111个节点。

  2.建立社群图

  选取上述抽样的111名博客作为分析单元,分析样本为他们在2011年10月28前发表的所有文章及评论。在分析的过程中,为保护博主的隐私。均采用用户ID号进行表示。如用户ID为27的博客用U0027表示。根据平台中111名博客的评论关系,利用Netdraw软件可以得到社群图(如图1所示),图中左右两列中的U0185、U0661、U0727等二十个节点没有与其他节点建立联系,说明在这个群体之问,他们的文章从未得到其他教师的评论,也没有对其他教师的文章进行发表评论。

  3.密度分析

  密度表示群体中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密度的取值范围一般为0-1之间,一个群体的密度值越大,说明此群体中的各成员之间的交互越多,信息流动就越为容易。团体工作的绩效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通过测量群体的密度,可以对整个群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本研究案例的密度为0.0888,如图2所示,说明该博客平台整体上的信息交流不紧密,网络的完备性较低。

  4.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用来分析各节点在群体中的地位,评价某节点在群体是否占据主要地位,是不是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是社会网络分析中一个常用的分析指标。本研究从点度中心度和节点中间中心度两个角度对群体的中心性进行分析。

  (1)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通常用来测量分析群体中的中心人物。社会网络分析法认为,个人或者组织如果在一个社会网络中与其他人联系越多,他就越居于中心位置,在群体中的作用也就越大,而那些影响力较少的个人或组织则处在群体较为边缘的位置。若一个节点与越多的节点直接相连。则该节点的点度中心度越高。 

  平台中111名博客的点度中心度分析的部分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中列出的数据可看出,点出度最高的依次为U0372、U0494、U0440、U0140、U0441、U0370等,说明这几位博主的积极性较高,经常对他人的博文进行评论:点入度最高的依次为U0182、U0494、U0370、U0088、U0402等,说明这几位博客的博文吸引了较多的学习者响应,得到的关注度较高。此外,U0084、U0101、U0140、U0179、U0372、U0440、UIM94等七个博客受到的群体关注度超过10%,即这些博客被超过11个博主关注,说明这些博客具有“意见领袖”特征,这些博客与其他博客的联系最为密切。其中U0494、U0140、U0440同时具有相对较高的点入度和点出度的特征,这几个博客是该样本网络的核心成员和交流枢纽。

  (2)节点中间中心度分析。在一个群体网络中,如果一个行动者处于许多个行动者联结的路径上。说明这个行动者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他能够控制这些行动者交往,他能够控制信息的流动以及改变信息内容。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运用中间中心度这一指标来测量一个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程度。一般来说。一个群体的中介性愈高,此群体的信息就愈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此类群体的情况较为不理想。

  博客的中间中心度分析如图4、图5所示,U0088、U0494、U0440、U0140、U0084等节点的中间中心度相对较高,说明他们处于这个群体大部分行动者交往的网络途径上,是博客平台交互的重要人物。群体的中间中心度为10.31%,说明该样本网络资源被个别行动者控制、垄断的可能性很小,不存在绝对掌控信息流动的人物,群体的信息分布较为松散。

  结合节点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的分析结果,U0494、U0140、U0440、U0084等节点处于该样本网络的核心位置。

  5.凝聚子群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法认为,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网络分析是由更小的群体或称为子群或子网所发展起来的。这些子群中的各节点间的联系相对比较紧密。凝聚子群是指相互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关系较为积极的、直接的行动者组成的子集。

  在本案例中,凝聚子群的最小数目设置为5,即设置每个子群至少包含五位教师。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一共找到了12个子群。每个子群所包含的教师ID号如下图6所示。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子群的分布状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Netdraw软件进一步显示数据,结果如图7。其中圆形代表111个节点,正方形代表子群,并运用线段将节点与其所属的子群连接起来。从图中可以看出,U0189、U0182、U0441、U0370、U0372等节点出现在5个以上的子群中,说明在此群体中,这些博主较为积极主动,与其他博主的交互较为频繁,参与的评论较多。而图中左右两边的两排节点没有与子群相连接中,表明这些教师相对而言与其他教师的交流较少,是整个样本网络群体的边缘参与者,甚至是孤立者。

  为了进一步探讨各子群间的信息交流情况,利用Net,draw软件对12个子群进行分析,可得到子群间的交互情况如图8所示。12个子群分别构成了两个独立的群体——群体一和群体二,群体一由子群1、2、3、4、5构成,群体二由子群6、7、8、9、10、11、12构成。群体一和群体二中各子群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每个子群既是信息的发送方。也是信息的接受方。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两个群体的各子群中存在着相同的节点,如群体一中的U0101、U0087等节点,群体二中的U0182、U0189、U0441等节点,这些节点是各子群间交流的桥梁,保证了信息传递的通畅性。但由于两个群体间不存在着相同的节点,中断了群体与外部的联系。各自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群体,这种趋势不利于整个平台的发展。

  (二)平台的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主要从博文的内容及其评论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博文内容分析主要是分析教师比较喜欢撰写哪些主题的博文。哪些主题的博文容易进行互动等情况。评论内容分析主要分析互动的内容及其深度。

  1.博文内容分析

  本文结合博客平台的各版块主题及各博客文章内容的实际情况,将博文主题分为教育评述、教育叙事、教学设计、学习心得、教育感悟等十四个类别,具体的类别说明见表1所示。

  笔者依照上述的博文类别,对111个博客样本的文章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了每一类别的文章数及其占总文章数的比例、有回复的文章数及其占该类别的比例。整体的博文样本数为3986,但有回复的文章数为886,占整体博文样本的22.23%,回复率较低。具体各类别的数据如表2所示。

  经统计可看出,类别为“其他”的文章数占到文章总数的四分之一。说明教师使用博客的目的主要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一些生活感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教师使用博客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比较薄弱。类别为“教育评述”的文章数占的比例为12.87%,说明教师平时比较关心教育的相关政策、新闻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类别为“教学设计”的文章数占的比例为11.64%,说明教师也比较乐于分享自己的一些成果。各类别博文所占的比例具体见图9所示。从图10可以看出,在整体上,总体样本文章的回复率较低。博客平台的互动较少。在细节上。类别为“教学设计”的博文的回复率最高。类别为“教育叙事”和“教育感悟”的次之。这说明教学设计、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感想等内容的分享更能引起其他教师的关注与讨论,特别是原创性的内容。

  笔者在统计每个博客中评论数最多的文章时发现。在这些评论数最多的文章中,有60%的文章为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且这些教学设计都是教师个人撰写的。另外,在这些文章中,有一篇文章得到的评论数达到64条。这说明教师原创的教学设计、教案等博文内容比较吸引教师们的眼球,容易引起大家的互动交流。这一类的内容比较适合教师利用博客进行群体性的反思和学习。

  2.博文评论内容分析

  本文基于在线学习交流的内容分析框架,结合甘永成的学习论坛内容的知识建构内容分析表、严亚利等人设计的教师博客交互程度编码方案,根据博客的特点及平台评论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博文的评论内容分析表。此分析表主要从认知、社交两个维度对评论内容进行分析,认知维度根据互动的程度,又可分为浅度互动、中度互动和深度互动,社交维度根据回应内容可分为正面回应、中性回应和负面回应:其他咨询相关平台技术应用的评论则归为技术反馈。具体内容见表3所示。

  选取111名博客的博文在样本网络中得到的评论作为分析对象,经统计,评论共计1084条。以上述的博文评论内容分析表作为评价标准,根据评论内容的实际情况可归类统计如表4所示。

  从以上表4、图11、图12的统计可看出,样本网络中的博客互动情况存在以下特点:

  (1)博客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但大部分互动属于浅度互动。从图11可看出,属于浅度互动的评论数占据了总评论数的84.23%。这类的评论内容简单、观点宽泛,无法让人判断这些回复者是否真正理解博文内容或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亦无法引起其他博主对博文内容展开深层次的讨论。

  (2)评论内容多数集中在归纳总结博文的观点。表4中,从浅度互动中的“表明观点”和中度互动的“归纳总结”的评论数目来看,评论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博文内容的总结及观点的表述。深度互动中有四条评论属于“解释分析”,说明个别博主有意识地通过给出具体的解释和理由来表达自己观点:但“评估反思”类的评论为0,说明博主在进行深层次互动时主要集中在解释说明方面,而对主题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思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社交情感的交流在博客互动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从表4可看到,有7.10%的评论属于社交情感交流,虽然这些评论内容没有涉及博文的主题,但诸如问好、打招呼类的评论能够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尤其是表达友好、鼓励的正面评论,将为下一步的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平台互动情况的原因分析

  综合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的分析结果,平台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且问题的根源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因素。经分析研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教师个人的因素

  教师个人的因素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个人时间不够,精力有限,没有时间写博文,关注博文信息,参与互动交流。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意识和习惯问题,教师没有明确自己使用博客的目的。明确自己进行专业发展的需要,并未从意识上重视博客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2.缺乏指导者的引领

  从中心性分析的结果来看,一些教师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他们不仅受到多名教师的关注,同时也与其他教师的交互较多,大部分的互动交流也是围绕这些中心人物展开的。但多名边缘者的存在说明了整体网络的互动不充分。另外,从博文的评论内容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整体网络互动层次较低。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互动交流需要指导者的引领。指导者没有很好地带动其他人参与交流,创造集体讨论的氛围,让更多的教师在平台上畅所欲言,与其他同行相互分析、共同反思。一些互动如果没有引导,则可能停留在讨论事件的表面现象,无法深入探讨真正的核心问题,因此,缺乏指导者的引领,教师对教学活动、教学问题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可能无法维持。

  3.缺少共同行为规范的约束

  共同的行为规范可以约束教师在平台上的网络行为,同时也可以督促教师更好地融入博客平台,参与到更多地互动交流当中。因此,多位边缘人物的存在、互动较少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原因、指导者的原因,同时也是共同行为规范的缺失,造成了部分教师虽然参与到博客平台中,却我行我素、游离在人群的边缘。

  4.平台建设管理不够完善

  平台的界面是否友好,操作是否简单,平台建设的后期管理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师撰写博文、共享信息资源、进行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从博文的评论内容分析来看。一部分教师对平台的使用、技术工具的运用存在一些疑问。这说明平台建设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5.参与式文化的缺失

  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来看,中国人比较内敛,在类似博客这样的公共平台中,一些教师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深度的互动。所以就出现了以下这些情况:教师不喜欢撰写博文,不愿与他人分享个人经历、心得,只浏览他人的博文。却不喜欢对他人的博文进行评论。因此。应该营造参与式文化氛围,让教师抛开观念上的束缚,畅快地抒写、交流,让教师之间产生更多地思想碰撞,创造更多的智慧。

共有2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