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析时间:2014-12-12 【摘 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探索出把课堂学习与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一体化;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改革 一、一体化课程的概念 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二、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 1、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为技工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要求进一步深化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人社部制定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确定在我校模具钳加工、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专业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2、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新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迫切要求。当前,由于产业转型升级使企业普遍面临用工压力,迫切需要技工学校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但是,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工人要求,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其专业能力不能满足新时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与技工学校与经济界、产业界相对脱离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有直接联系,为此,建立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迫切要求。 3、学校具备了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现实条件。我校自2000年起,开设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至今形成了中技、高技、技师办学层次,在校学生达1206人。本专业已经成为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和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多次在全省和全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具备了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现实条件。 三、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根据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区域范围内企业的实际调研和走访,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先进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重新架构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实施过程带动课程优化、师资培养、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等一系列的提高。 1、组建了课程开发、实施团队与评估、监测团队双轨运行的教学改革团队 在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后,学校及时成立了一体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系部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指导顾问+系主任+专业带头人”的评估监测小组和“企业专家+双师教师+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专业教学团队。 2、采用企业专家遴选—职业工作分析—典型任务提炼—课程框架确定—课程方案制定“五步法”完成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基于人社部“模具钳加工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长株潭”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走访和座谈的方式,对中航工业南方公司、601股份有限公司、湘潭电机力源模具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株化集团有限公司等涉及模具制造的企业进行调研,遴选出企业专家,根据对企业专家职业生涯工作任务的分析,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等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再提炼,形成课程框架并将其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与学习任务。 3、校企共建了一体化教学“工作站” 学校加大了对一体化教学场所的资金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遵循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布置要求,多次邀请企业专家一起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工作站”的建设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对已有教室和场地进行了改造,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展示柜等系列物品,基本建成了集课堂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于一体的“一站式”教学与工作场所。 4、按照工作过程“六步循环体系”实施教学,变“教师主讲”为“教师主导”。 在授课过程中,课前,老师认真做好一体化教案、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精细准备学案。严格按照工作过程六步骤“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组织,教学过程中导向明、分工清,实行引导、指导相结合的全程导学模式,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忙而有序。 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任务法,针对每周或者每次学习的内容,给出每个小组任务,如《零件加工》这门课程有榔头制作、锯弓制作、划规制作、压板制作、平板制作、V型铁制作、刀口角尺制作和绞手架制作八个任务,每个任务分几个活动,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和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集促进者、示范者和评论家于一身。 以《零件加工》课程中的《榔头的制作》为例:写出榔头的加工工艺步骤。首先设置情景,某师傅在生产过程中缺少把合适的小榔头,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计了榔头的零件图,考虑到单件生产,采用钳加工的方法来完成。之后布置任务,在完成零件图绘制之后,需要写出榔头的加工工艺步骤。首先学生观看榔头加工视频,指出加工过程中采用了哪些加工方法,之后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各自分工,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工位、工步等相关专业名词,理解划分工序的依据,结合视频分析榔头加工过程包含了几个工序,最后整合这些工序,编写出榔头加工工艺步骤。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根据考核表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总评得到综合成绩。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主要成效 1、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由于一体化教学比较直观,学生认知效率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双边活动效果好。通过采用小组讨论和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2、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进步。通过一体化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由传统的讲师转变为导师+主持人,工作性质也由传统的备课—讲授—评价—反思转变为把学习者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帮助学习者组建学习小组—在学生制定计划和做出决策时提供帮助—监督实施过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生。教师不仅仅承担着讲课的任务,还肩负着教学活动策划、工作页开发、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等繁重而细致的工作,教师的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明显进步。 3、教与学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能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企业对员工的具体要求融入到实训中,学生一到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很快就能进入角色,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体化教学所培育的学生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 4、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成绩斐然。一体化教学改革学生参与度明显增强,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自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以来,本专业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都表现突出,宾和明同学荣获2013年株洲市技能大赛工具钳工第一名,参赛学生包揽了2013年株洲市技能大赛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前三名。 五、体会与思考 1、采用教师下企业实践、请技能大师来校指导等多种途径加快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2、继续加大对学设施投入力度,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保证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3、加大一体化工作页的开发力度,加快编写一体化配套辅助教材,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四新知识有效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 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试点尝试,探索出一条适合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之路,为全省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于实施》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职教论坛 作者:王斌 刘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