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新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教学同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改革机遇。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提高教育实效的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自动化;教育实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手机、博客等引领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使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仅给人们获得信息带来便捷,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点、价值标准乃至生活方式,尤其对处于成长定型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媒体给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改革机遇。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才能实现用先进技术传授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提高自动化专业实效的途径和方法,应当是当前高校自动化专业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本人认为,新媒体应当是区别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基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以互联网、博客、微信、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面向所有人传播信息的所有媒体。
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产生的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在当前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传播以其便捷、迅速和渗透式的传播方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新媒体正以其无所不在的媒介形态和便捷的特性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基础、宽口径专业。该专业淡化机、电等单机概念,突出含机、含电的系统概念;淡化“行业性的专业”,突出“跨行业的专业”的理念。该专业在我国的定位属于工程教育范畴,其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为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与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相关的合格工程师,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未来产品、工程以及系统的质量。显然,脱离了实践的自动化工程教育不可能造就合格的自动化工程师。学生作为新技术接受并应用快速、广泛的比较活跃的群体,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既给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广泛地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等提供了便利,开阔和思维视野,但同时,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信息传播环境,学生贪多贪全而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给自动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带来很大困扰。
二、新媒体环境下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自动化专业教学环境,客观上要求并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向,具体而言,亟待实现由以往在教学活动中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转向在网络新媒体上的点对点的疏导、由课堂上知识理论的传授更多地转向课堂外的实践体验、由灌输式和说服式的教育方式更多地转向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育。
但这样一个转变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虽然目前高校的教学队伍和专业教师普遍已经开始认识并重视着手进行工作制度和方式上的改革创新,但由于思想观念、教育理念、工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缺陷,教育模式的单一化、部分教育者新媒体运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普通存在。此外,新媒体运用深度和广度的不足、传播信息的商业化和多元化问题突出、规范性和秩序性欠缺等重要问题都必须在实践工作中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效的途径
面对新媒体环境,笔者应当从以下六方面着手提高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效:
第一,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针对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法,构筑和谐师生互动关系,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教育过程。
第二,从解习题转变到做实验,从需找标准答案转变到探索找寻答案的方法。高中时代,我们都需要通过大量习题训练从而获得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可是到了大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且特别是对于自动化专业课程,单单通过做习题某些知识根本无法理解。而新媒体环境下则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将课堂变成实验室,因此要传递给学生一种这样的思想,即单单通过习题而不动手根本无法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例如模拟电子电路课程是公认的困难课程,通过反复看书做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依然无法完全掌握和理解。可是通过尽可能的多做实验如Orcad,Pspice仿真等,与简单地背诵书本知识相比,更易于理解和实际应用
第三,调整考试分数比重,提高平时成绩与实验成绩比例。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基础、宽口径专业。为了应付课程考试,相当多学生采取突击复习方式,即“平时不努力,零时抱佛脚”。这种纯粹为应试教育而生的考试复习方式使得学生学完就忘,根本无法培养合格的实际自动化工程师。有些人应试天赋极高,记忆力极强,考前突击一晚上,第二天上考场就能过关,可是过不了多久,所以知识全部忘掉。为了扭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该从提高平时作业量,重视平时成绩而弱化考试成绩着手。比如可建立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实验网站,课后布置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验给学生去做,且为了防止抄袭,实验内容每个人均不一样,虽然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却可以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第四,反对解题模式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想象力。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按照年龄的不同出现转变是一种自然规律,在中学时代,学生的模仿能力,记忆能力更强,而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则应更加注重归纳能力,想象力的培养。试想任意挑选一位硕士生和博士生,让他们学习如何去解高中奥数题,其中大部分肯定不如高中生学得快。但是研究要的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探索能力,归纳能力,是想象力。因此研究生要出高水平成果,要出一流成果并不完全取决于解题能力或者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等于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更需要想象力,激情,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执着追求的精神。应试能力差的人,学术能力不一定差。在新媒体环境给了我们更好培养研究生想象力以及对科学兴趣的机遇,应不遗余力地运用新媒体扩充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大力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演示与验证性实验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强调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创新性实验的团队合作性。课群实验项目的设置淡化单一课程的独立性,建立各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着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争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12
作者简介:杨易旻,男,1982年11月生,籍贯湖南长沙,博士,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
罗沁涓,女,1983年1月生,籍贯湖南浏阳,硕士,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秘书,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