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农村教师微型移动教研可行性研究

时间:2014-12-12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摘 要] 基于移动通讯终端的微型教研相比于目前普遍应用的网络教研形式,具有更大的时空跨度优势,契合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情境与内在需求。为了解农村教师参与微型移动教研的可行性,本研究借鉴移动学习的FRAME分析框架,从个体拥有手机的技术水平、学校和社会组织给予的政策与资源、教师的个体特征及其对移动教研的态度、手机的可用性及其功能的使用程度、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教研交互的现状与策略选择这六个维度进行实证调研,研究结果证实在终端设备技术水平、教师个体态度与经验、学校和社会支持层面已经初步具备开展区域性移动教研的可行性,但在教研资源与形式的设计、教师及教育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对移动终端支持教研活动的创新意识层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农村教师;微型移动教研;可行性;调查;FRAME框架
  一、研究背景
  随着“农远工程”与“校校通”工程建设的初步完成,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已经基本具备,网络教研成为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的教研形式。但由于计算机网络难以实现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的延伸,[1]教研资源的推送多止于乡镇,农村教师可以参与的网络教研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仅起到“点”上的交流作用。随着移动通讯终端研发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价格逐年下降,功能不断增强,大多数省市农民手机拥有量三倍于家庭电脑拥有量,达到九成,甚至更多。[2]截至2011年,农村居民利用手机接入网络的比例已高于城镇居民,手机已经成为农村网民检索网络信息的主要终端,[3]2012年全国行政村通信覆盖率已达到100%,自然村通信覆盖率达到98%。[4]移动通讯网络信号的高覆盖率标志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步,也拓展了农村教师参与教研合作的可能空间。在地域较为偏远的地区,手机已经成为现阶段农村教师参与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重要手段。基于移动终端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然受到越来越多外国学者的关注。[5][6]本研究拟通过对我国农村教师利用手机参与教研交互活动现状的调查,探索移动终端支持下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微型教研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与促进策略。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微型移动教研的界定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超越了普通人际交流的范畴,契合了信息时代知识更替快、学习随时随地进行的需求。如何界定微型移动教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现在并无统一而权威的质性定义,目前的研究者多是从移动学习的环境与途径来描述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讯网络以及无线移动通信终端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7]首先,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场所,学习活动随需要而发生;其次,学习内容和活动是互动有效的;再次,学习过程更加人性化,适合协作学习与终身学习;最后,移动技术支持情境化学习中的信息交流,学习活动因而更具有情境性。
  2.微型学习理论
  微型学习是借助微型媒体承载微型学习内容实现的持续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8]它是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和学习理念,学习者游离于时空二维的零散学习的各个角落。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是构成微型学习的核心。Weinberger认为微型内容小组块、松散连接,是一直处于动态重组中的信息单元,且蕴含一定意义的实用目标,会随着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组合成更大的内容单元或信息结构。[9]微型媒体就是微型化的媒介与载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微型媒体更趋向智能和便携,促进着微型内容的不断丰富。微型内容创生的多样化与草根化反过来也促进着微型媒介技术的持续进步。微型学习的出现不仅适应了新媒介技术引发的学习媒介生态的变化,也满足了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者对非正式学习的需求。[10]
  3.微型移动教研
  微型学习活动的发生需要相应媒介环境的支持,基于移动通讯终端的微型移动学习是微型学习的典型实现形式。近年来,移动通讯网络及其终端的普及与发展让微型移动学习的参与人群和参与空间大为拓展。本研究所关注的微型移动教研是指在移动通讯网络支持下,农村教师以促进群体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教师在教学实践情境中面临的各种小切口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农村教师较为零散的学习时间,通过适当的行政力量引导与自由、自愿选择的方式结成更具参与性的小型教研团队,围绕微型教研主题展开独创片段资源分享、实践情境中个性化研修、小范围互动交流等微型任务循环推进的教研方式。
  (二)移动学习的分析框架
  尽管随着移动终端与通讯研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障碍可以很快克服,但是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仍然需要适宜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框架指引他们更为有效地将新兴的移动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11]Sharples在2010年提出一个基于活动理论拓展模型的移动学习设计框架,[12]从符号层面与技术层面分析了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的关键因素:控制、情境和联通。Park则在Moore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基础上增添了“个性化”与“社会化”两个维度来分析移动学习活动,指出了在个性化零散学习与实时参与的社会性交互学习中移动学习设计影响交互距离的基本规律。[13]
  阿萨巴斯卡大学的Koole则从认知负荷、知识导航与协作学习这三个当代学习活动研究的融合视角整合移动学习过程,构建了一个基于移动技术、人类学习能力与社会交互的移动学习理性分析框架(TheFrameworkfortheRationalAnalysisofMobileEducation,简称FRAME)。该框架将移动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处于特定信息情境中的学习体验,学习者个体或群体通过交互技术使用或创造信息,使这种复杂的交互活动创新了信息的意义并促进了学习。[14]Koole的FRAME模型通过韦恩图(VennDiagram)呈现了移动学习涉及的三个不同层面及其交集的相互关系与意义,如图1所示。 

共有4页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