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媒体技术在山区语文教学中的忧与思时间:2014-12-12 摘 要: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山区语文教学上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体现了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在该技术大踏步渐入现代山区教学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使用误区或问题也日益显现。引发了笔者对此的一点忧虑与思考。只有我们正确利用和解决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缺点,处理好“人和计算机”的关系,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山区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忧与思 山区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比较封闭,教学模式单一,信息交流匮乏,难以让先进的教学思维走进课堂,难以让丰富的教材内容大放光芒,更难以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所以山区语文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嫁接融合是现代山区教育的必经之路和发展未来,二者相得益彰,极大地展现了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更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山区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语文教学濒临边缘化 以我县山区语文教学现状为例,商城县地处大别山区,经济较为落后,学校较为分散,学校硬件设施远远跟不上,多数学校只有一件公用的多媒体教室,乡下学校可能还没有兴建多媒体教室;在新课改以来,教育部门组织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仍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对于新课改理念的消化吸收有限;通过培训有些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但由于长期的习惯,教学观念很难改变,特别是年长的教师,依旧热衷老方法旧模式,持重难迁;现在山区老师还是在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满堂灌”,习惯了看黑板记笔记,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冲击;再加上许多家长重理轻文,不仅轻视了政史地,顺带“边缘化”了语文。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科在分数上拉不开差距,因此对语文课也不太感兴趣。 (二)多媒体技术冲击传统语文教学面临困惑 首先,许多中小学处于大别山区,分布零散,交通道路闭塞,这为多媒体技术的运输引进上设置了重重障碍。其次,许多中小学教师用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节课,一张嘴巴大半生”,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并不持支持的态度,甚至有的老师直接反对。再次,多数山区中小学校不具备每个教室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教学基础薄弱,教学设备老化,教学设备缺乏必要的维护与看管,多媒体技术进入之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维护,使用寿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最后,多媒体技术在许多能进入的中小学,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使用效率不高,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操作,种种软件设施的滞后导致多媒体技术在引入之后基本处于被观望状态,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掘。 二、多媒体技术给山区语文教学注入活水清泉 1.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 3.恰当使用多媒体还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4.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5.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三、多媒体教学使用的误区带来的忧虑 (一)语文朗读环节的丧失。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信息于一体,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朗读? 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 (二)师生互动关系的淡化。语文教学并不仅仅为了信息传播,其首要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而多媒体在这方面提供的更多是现成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为扩大课堂容量,单方面地一味播放,学生就只能成为热闹的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只能称为多媒体演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同时,教学软件多以固定的形式反映教材内容,将教师和学生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即使是任课教师自行设计的软件,也由于其既定性,缺乏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所带来的及时性、交互性特点,使用较为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所以,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缺乏后者那种随时随地双向交流、灵活应变、挥洒自如的长处,在目前多媒体技术所达到的状态下,试图实行“无黑板上课”,用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三)学生想像能力的匮乏。现代教育技术便于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但是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就会剥夺学生想像能力的发挥,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教师“作秀”,不求实效,形而上者泛滥。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盲目“拿来”,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为的是证明自己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或者从过去的“满堂灌”演变成现在的“满堂放”,由过去填鸭式的“人灌”模式变为“机灌”模式。这些形式表面看上去在利用多媒体,使课堂生动、热闹,而实质上还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延续,学生并无收获,课后也是茫然不知。这样所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花瓶式”的“点缀”,成了用多媒体技术“作秀”,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探索。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为山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彩翼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发展潮流中,谁能把握住多媒体技术这一“制高点”,谁就能在新世纪的教育中处于有利地位。面对教育革新,不仅仅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要实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与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全面改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改革第一线的实践者,应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积极接受挑战,努力学习多媒体软件设计和制作,把它作为教师备课、教学改革的工具,使电脑、网络、光盘等现代媒体成为像黑板、粉笔一样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恰如其分地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中,真正为教学服务。 其次,教学中坚持适用性原则,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技术是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手段,语文教师应当有目标、有方向、有控制地选择教学课件和内容,设计、编辑教案要坚持适用性原则。所谓适用性就是指课件要明确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针对性要强, 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并能使教学过程优化,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在教学和设计课件时,应遵循和坚持多媒体的“辅助”性原则,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课永远姓“语”,而不能将语文课上成“影视欣赏课”、“电教课”“历史课”……语文多媒体课件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课程资源,不能偏离了语文学科的“语言本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恰当地选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启迪学生认知、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 再次,教学中传统方法与多媒体相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交流互动等特点,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欠缺的。在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实现师生互动交流。例如需要创设情境,直观展示或形象演示,就要灵活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搭配结合的立体平面交叉,有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美。同时,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对于山区语文老师来说可以算是一个福音。多媒体技术可以减轻语文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拓宽视野,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语文教学的丰富性、直观性、便捷性和有效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并有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避免僵化、教条和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但多媒体教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或过分依赖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因此,为顺应新时代的需要,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创设新的教学法,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之成为人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从而为山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彩翼。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讲话. 1999年6月. [2]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曾碧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