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常识与隐患消除

时间:2014-12-10     作者:施云华【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一般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概括归纳出来的。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

    学习物理,要高度重视实验,要重视对自然界和实验中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现象是产生物理知识的基础,不了解相关的物理现象,就很难对物理知识有深入的认识。物理实验教学不同于概念课教学,实验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物理规律,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的能力。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然而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安全性非常重要,物理实验过程中常常隐藏着诸如发生爆炸、着火、中毒、灼伤、割伤、触电等事故的危险性,如何来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以及万一发生又如何来救急。这都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总结概括了安全用电常识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安全使用仪器设备,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措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安全、健康的成长。

    一、安全用电常识

    违章用电常常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火灾、损坏仪器设备等严重事故。物理实验室使用的电器设备较多,特别要注意安全用电。学生在进行电学实验时,能用安全电压(≤36v)代替的尽量用安全电压,不能代替的必须向学生说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防止发生意外。

     1、防止触电

    (1)不用潮湿的手接触电器。

    (2)电源裸露部分应有绝缘装署(例如电线接头处应裹上绝缘胶布)。

    (3)所有电器的金属外壳都有接地保护。

    (4)实验时,应先连接好电路后才能接通电源。实验结束时,应先切断电源再拆线路。

    (5)修理或安装电器时,应先切断电源。

    (6)不能用测电笔去测试高电压。使用高压电源应有专门的防护措施。

    (7)如有人触电,应迅速切断电源,然后进行抢救。

      2、防止引起火灾

    (1)使用的保险丝要与实验室允许的用电量相符。

    (2)电线的安全通电量应大于用电总功率。

    (3)室内若有氢气、煤气等易燃易爆气体,应避免产生电火花。继电器工作和开关电闸时,易产生电火花,要特别小心。电器接触点(如电插头)接触不良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4)如遇电线起火,立即切断电源,用沙或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等导电液体灭火。

     3、防止短路

    (1)线路中各接点应牢固,电路元件两端接头不要互相接触,以防短路。

    (2)电线、电器不要被水淋湿或浸在导电液体中。

     4、电器仪表的安全使用

    (1)在使用前,先了解电器仪表要求使用的电源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是三相电还是单相电以及电压的大小(380V、220V、110V或6V)。须弄清楚电器功率是否符合要求及电器仪表的正、负极。

    (2)仪表的量程应大于待测量,若待测量大小不明确时,应从最大量程开始测量。

    (3)实验之前要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经教师检查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

    (4)在电器仪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不正常的声响,局部升温或嗅到绝缘漆过热产生的焦味,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报告老师进行检查。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实验。

     二、操作过程中仪器的安全使用及防护

    自2007年理化实验操作纳入中考范畴、作为中考的组成部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按照新课程标准与要求做好做全演示、分组实验,学生才能考出好成绩,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确保师生实验操作安全。

    以下列举了初中物理学生必须掌握的几个实验中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实验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主要步骤

安全问题

解决方案

1.确定焦距 f=______cm .
2.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使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即u>2f。
4.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此时像的性质以及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将结果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5.使物距等于两倍焦距,即u=2f,重复步骤 4。
6.使物距大于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即f<U<2F< span>,重复步骤 4。
7.使物距小于焦距,即u<F< span>,移动光屏,能否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 移去光屏,从原光屏的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能看到什么?把结果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8.a、成虚像时,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向一侧倾斜,观察火焰的像怎样倾斜。b、成实像时,火焰的像又是怎样倾斜的。
9.实验结束,整理仪器。

1、火柴使用的安全隐患。

 

2、高温的蜡烛油容易灼伤人的皮肤。蜡烛油滴落在地面上,使得地面上异常光滑。

 

3、蜡烛在燃烧时发出浓烈的气味并使实验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学生感觉不适。

1、控制火柴发放的数量,在全班仅点燃几支蜡烛,其他同学相互传递过火。

 

 

 

2、有效控制学生随意点燃废纸或其他可燃性物体。

 

 

 

3、实验时间要紧凑,以防蜡烛油滴落灼伤皮肤或滴落在地面上,使得地面异常光滑而发生意外。

 

 

 

4、实验结束后,立即将蜡烛熄灭,并开窗通风。

实验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主要步骤

安全问题

解决方案

1、在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同时用天平测量小石块质量;

 2、把小石块放进水中;

 3、晃动,排出气泡;

 4、记录此时体积,得出小石块的体积;

 5、用石块质量除以石块体积,得出密度。

量筒使用时容易摔碎,玻璃易划伤手指。

 

量筒使用时要轻拿轻放,防止量筒本身因重心较高稍有晃动而摔碎,

但凡筒口打破的量筒尽管对读数无碍,也一律不能继续使用,防止玻璃划伤手指。

 

实验三、比较不同物质(液体)吸热升温的特点

实验主要步骤

安全问题

解决方案

1、正确安装实验装置。

 

 

2、加热盛有水的烧杯,观察并记录烧杯中水温的变化,直到水沸腾,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加热盛有盐水的烧杯,观察并记录烧杯中盐水温度的变化,直到盐水沸腾,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分别作出水和盐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找出温度变化的特点。

 

 

5、整理实验器材。

1、使用酒精灯的安全隐患。

 

 

 

2、高温液体烫伤。

 

 

 

 

3、烧杯、酒精灯易破碎划伤手指。

1、酒精灯内酒精的体积不能超过总体积的三分之二也不能低于总体积四分之一,防止液面离火焰太近灯内酒精发生燃烧的现象,和灯内空间过大后产生过多的酒精蒸汽使酒精灯爆炸。

2、烧杯一定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3、烧杯内盛放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烧杯总体积的三分之二,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液体多温度上升慢,所需实验时间长,更主要是防止在移动烧杯的过程中,液体溢出烫伤皮肤,尤其要注意盐水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4、下一组学生实验时,不必重新换液体,仅冷却片刻后继续使用,防止倾倒原液更换新液时很容易烫伤和不必要的浪费。

5、实验时一定要细心观察、谨慎操作,特别要防止学生走动时影响实验桌的稳定性,造成损坏及伤害事故的发生。

6、实验前要做好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准备好消毒和治疗烫伤的药物以防万一。

实验四、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实验主要步骤

安全问题

解决方案

1、检查实验所需器材是否齐全;

2、观察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先进行校零;

3、断开开关,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4、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大阻值处;

5、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6、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的变化;记录其中的三组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电阻值;

7、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1、用电安全。

 

2、电表安全。

1、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操作规范,缠绕好线头,拧紧螺帽,防止安全事故的关键是教师预先插好学生电源的插座,严禁学生随意拔下,教师及时控制好操作台的总开关。

 

 

 

2、首先选择好学生电源中电压的挡位,然后再考虑电表的量程,电表的量程一定要大于该用电器对应的额定值,从安全使用的角度来说,尽可能选用大量程。

 




     (大丰市第四中学“实验安全研究”课题物理组  施云华)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