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时间:2014-12-10     作者:高凤清【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信息技术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综合化等优势,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相结合,不但能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能摒弃传统教学偏于说教的弊端,从而构建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设置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通过观察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交流,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利用对情境的创设十分有利,它能通过图像、声音等手段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带入课堂,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学会拒绝”一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前通过分析教材,笔者决定利用信息技术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扩大和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陷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升心灵的体验,形成拒绝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益。

  一上课,笔者首先设问:“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十字路口,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都会面对人生的种种诱惑,你会识别和判断吗?你能把握好你自己吗?你懂得怎样拒绝不良诱惑吗?”看到学生兴趣还没有激发出来,笔者便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给他们: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烟酒的诱惑、各种赌博的场面、毒品和游戏厅的无限吸引力……丰富的图片、真实的场景,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生活之中。似曾相识的场景、事例,已有的经验知识,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顿时热情高涨,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一下子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和情境,通过信息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亲切感。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灌输书本知识,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通过多媒体来还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情境,使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不能忘记的屈辱”是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课。本单元设计是从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入手,让学生了解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科技发展落后,致使国家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明白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都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责任。为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上首先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接着笔者又把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和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的场景制作成短片在课堂上播放。侵略者疯狂掠夺国宝、焚烧圆明园的画面、血腥屠杀的场景,把学生带入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悲愤、激怒写满了学生稚嫩的脸庞。在交流感受的环节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一致认为“落后就要挨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更加坚定。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景,给学生以真实的触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起到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创新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在教授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时,笔者首先通过屏幕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都会唱起那首雄壮而又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今天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学们,当你唱起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组织交流,全体学生达成共识:“在战争年代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有多少革命者在它的鼓舞下浴血奋战、英勇冲锋,一个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又冲上来。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接下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有关“三元里人民抗英”和“五四运动”的影像资料,随后组织学生交流从以上历史事件中得到的启示和感受。紧跟着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然后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节奏紧凑,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近期,淄博市“微课”制作展评正有序推进,周村区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日渐完善,这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更多资源;教师网络远程研修,各类专业教育网站为教师专业成长、交流互动搭建了平台,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技术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淄博市的“微课”制作培训为契机,笔者掌握了微课制作的方法要领,并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易懂的地方,特别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笔者就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制作课件,并录成微课,上课时播放。由于微课是新鲜事物,学生接触较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效果较好。

  信息技术运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但能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变得活泼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大大提升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率。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