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借多媒体增强历史教学效果例析时间:2014-12-10 多媒体技术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以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而多媒体的运用,正好契合了这一教育思想。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活跃了历史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教学的对象毕竟是人,教学的引导者也是人,人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不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不论现代化技术在课堂应用得多么熟练,这些毕竟都是“末”,学生和教师才是“本”。只有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本末倒置,只能是闹剧而已。所以,多媒体的使用、课件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水平为目的,以学生学有所得为己任。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该是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不能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素材;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平铺直叙。如果课件的使用不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即使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色彩艳丽、眼花缭乱,学生也只是成为一个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往往就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而教师也只是成了一个放映员,把历史课堂变成了电影院。这种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的课件设计课是失败的,最终必然是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那么,怎么做到恰当运用多媒体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成功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案例。 1 善假于物,锦上添花 历史教学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历史上时、地、人、事之间存在多种联系,而这些历史上的时、地、人、事的讲解和记忆又是十分枯燥的。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声、光、形、景的优势,把教材中这些内容抽象的、年代久远的、概念式的、学生非常陌生教师又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的知识形象化,把那些长期以来难讲“条条”、难背“条条”、难考“条条”具体化,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结合的电子课件,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笔者制作一幅幅叠加整合、静动结合的画面,通过电子地图,标注发生的重要事件,学生一目了然。笔者是这样标注的: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在这个路线图中,笔者把起到重要作用的地点附上了文字说明,用动画的形式出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展示简短的影视资料、简短的小故事,来补充说明红军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使学生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使学生更加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最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明白: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这样,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初见端倪,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教材中的难点大多能迎刃而解,从而避免知识的孤立割裂。教师也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打破了人们认知中的历史课堂死气沉沉的固有印象。 2 声情并茂,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上课之初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他们的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它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进取的。兴趣更是步入历史天堂的敲门砖,只凭传统的模式不行,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改变单调的、枯燥无味的你讲我听、你写我记的传统模式,使图、文、声、活动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声、光、形、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就会增强,这样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例如,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时,笔者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19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闭关锁国的时期,而此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虽然他们的工业发达,但是,当时中国的贸易始终处于出超的地位。他们朝思暮想,想打开中国的大门却又无计可施。走投无路的资本家竟然以鸦片来摧残中国。这样的贸易,不仅使中国的白银外流,更主要的是严重坑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然后笔者出示了几幅羸弱的中国人吸食鸦片的照片,接着用慷慨的语言继续陈述:“在中华民族为难之时,出现了一位禁烟英雄,他就是林则徐。”然后,笔者用多媒体出示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幅对联显示出林则徐的禁烟决心。通过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经过这次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中国人尊为民族英雄。 这样的导入,既衬托突出了林则徐的业绩,又能自然地导入新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拓展背景,扩大容量 历史课堂上的每一节的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的,在这些内容中既包含文字也包含图象,而且这些文字和图像又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因此,在学习时要让学生对这一段段文字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这种背景包括作品简介、作品产生年代、作者的生平及与作品有关的历史事件,但由于课堂容量限制,教师的介绍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多收集一些较为重要的、与课堂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并将他们制作成媒体课件,上课时直接播放。这样就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不仅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本节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就可以大大地扩大课堂容量,也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授“难忘九一八”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先简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同时出示了两个材料:材料一,日本的大陆政策;材料二,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经过教师的讲解,再借助影片展示西安事变的片段,并提出探究问题:1)张、杨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2)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起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国民党、日本、英美等)的强烈反响,应如何处置蒋介石?经过学生的辩论,得出结论:张、梁的兵谏是在中华民族危急时刻的爱国举动,他们是伟大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明智之举,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小组合作及评价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总之,不论多媒体多么神奇,它毕竟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能改变的。美国学者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是恰到好处、锦上添花,不能因为使用了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机灌。 参考文献 [1]常江慧.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J].河南教育,2009(5):52. [2]李福.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2006(Z3). [3]赵小玲.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6(4):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