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时间:2013-07-03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学科,从生活中引出材料,通过实验探究出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培养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刚刚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就是着力于教育新形势下的改革,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的新理念。特别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不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传承,而是要求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新课标》的实施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出新的思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浓厚的兴趣,也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了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在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学生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就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一些实验探究课上,教师分析了实验的相关内容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或出现随便应付的现象,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效果。针对以上情况,对我们农村中学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本人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一些见解,与大家商榷。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学习环境,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平台。 以教材为主,实验为辅的旧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中根深蒂固,从过去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思想——“传道、授业、解惑。”到后来强调不能满堂灌,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到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探究式教学,采用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形式,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印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彻底地转变思想观念,在组织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氛围,改变过去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与教师互动,从而构建一个新型的教学平台。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习惯。 要实施研究式教学,要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给学生动力 而动力来源于兴趣。爱恩斯坦说过:“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要靠老师讲授、实验演示等获取知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许多学生现在还延续着这种学习的习惯。因此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自己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思维活动,探究实验中的科学知识,而教师要积极指引,导明方向,多点鼓励和鞭策,开拓学生思维,逐渐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海洋。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导,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尽量多一些。” 2、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初中学生的学习多数比较被动,老师有布置任务、有设计实验,他就去完成,如果没有布置任务或课堂实验,他就不会自己主动去探究和发现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去挖掘学生内心的潜意识,增强求欲知心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又不知如何操作的时候要及时地引导,培养学生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让他们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和学习、观察,探究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三、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能力。 一个探究实验要经过许多过程和步骤,归纳起来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结合实验的实际有选择地利用。实验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自主探究知识的本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 培养学生学会对生活表象、感性材料的分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