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如何打造优质的简洁课堂时间:2017-03-15 什么样的课堂是优质的课堂?笔者认为,简洁有效的课堂就是优质的课堂。复杂的课堂,教师备课、上课都很费神,学生听课也费力。哪怕复杂的课堂,效果稍好一点点,笔者也建议老师们选择简洁有效的课堂。那么,简洁有效优质的课堂应该如何打造呢? 老师要能讲、会讲、精讲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非常好的媒介,可以非常迅速的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现在提倡,老师在课堂上要少讲,但这并不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不讲。上课时,老师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而且一句都不能少。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讲得越少了越好,甚至是一句不讲才最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课堂上,老师讲得过少或讲得过多,都是不正确的。每节课,老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该少讲就少讲,该多讲就多讲。 那么,在课堂上,老师究竟该讲哪些内容。 首先,讲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来确定的。老师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老师无论是用语言给学生讲,还是通过学案、课件等让学生看,都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老师不能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其次,要讲解知识点。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有通过听老师知识的讲解,才能把相关知识弄懂。学生在自学之后,对知识点理解可能正确、可能错误,老师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理解、去总结,是教书的大忌,老师也会吃大亏。虽然老师觉得某个知识点非常容易,根本不用讲,也不用强调,但是学生就是不理解,或者是错误理解,从而在做题时出错。所以,对于知识点,该讲的一定要讲,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 第三,要讲引领、总结的话。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在课堂上要按照老师预设的思路进行,这就需要老师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老师在某一项学习内容讲解完毕之后,可以说一些画龙点睛的话,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当然,有些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代替老师来说,让其他学生听。但如果有些知识,学生没有能力总结出来,那就得老师自己讲解。 老师做示范,学生看 老师只讲不行,还要做给学生看。老师所讲的与学生理解的总会有出入,所以老师还要给学生做示范。例如,低年级的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生生字时,就需要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教学生写字,让学生模仿;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教给学生解题步骤时,教师应先在黑板上板书解题步骤;涉及实验的学科,对于实验仪器的操作和使用,老师可以先演示一下,让学生看一看;汉语拼音、英语的教学中,老师教给学生字母发音时,老师也应该先给学生示范一下。 如果没有老师的示范,直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有可能会采用了错误的方法,从而难以纠正。例如,有的学生的笔画顺序写错了;学生先自己做题,结果采用了很繁杂的解题步骤;实验中,学生在无老师示范的情况下,自己对实验器材采用了错误的操作方法,不但容易出现危险,也不容易纠正等,一担学生成了习惯,就难以纠正。所以,老师该示范的,一定要先自己做一下,给学生看一看。 老师在示范的时候,一定要规范。老师在教学生字时,书写一定要的工整、大方。如果老师写得歪七扭八,就别指望学生能写出漂亮的字来。老师板演解题步骤,一定条理、简洁、规范。否则,学生在答卷上的解题步骤,也会乱七八糟。涉及到作图的学科,教师作图也一定要规范,必要时要借助作图工具,如直尺、圆规等。有的老师自己从来不用直尺作图,但每次作图都强调学生,一定要用尺子,可是无论老师强调多少遍,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用直尺作图。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多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无论老师讲多少、做多少,无论老师说得多好,做得多好,都不代表学生自己会了、掌握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做一下,试一下,练习一下,读一下等。 学生在课堂上写字、算数、解题、朗读、背诵、做实验、画图像等等,都是在听了老师说的、看了老师做的之后,自己进行的练习和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步骤。学生做的好与不好,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节课四十分钟,究竟让学生做多长时间才是最为恰当的呢? 一节课,老师说得过多,做得过多,给学生留很少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做,显然是不恰当的。很多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越来越丰富,总试图给学生“讲透”。可是老师面面俱到的给学生讲一遍,做一遍,留给学生自己的做的时间就太少了。最终导致了,学生平时做的不好,到考试的时候题目做的也不好,学生成绩很差。这就是很多老教师的教学成绩不如年轻老师的原因之一。不要怪学生听得不认真,看得不仔细,而是要怪老师留给学生自己做的时间太少。 还有一类老师,则走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因为老师缺乏必要的讲解和示范,结果多数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也是不恰当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在老师进行了必要的讲解和示范之后,再预留少量时间让学生纠正错误,其余的时间都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老师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教师在课堂中,应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无论老师说得再好,做得再好,到了学生自己做的环节,学生或多或少的要出现问题。学生出现了问题,老师就应该采取措施弥补学生的错误。如果是大部分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应该集体纠正;如果是一半左右的学生出现了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这一半学生帮助另一半学生;如果是个别学生出现了问题,老师可以单独给学生纠正。 在学生自己做的环节,老师就不要再站在讲台上了,而是到下面去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某个学生问题,可以当场解决。老师针对某个学生的错误,立刻予以纠正,要比老师集体讲解的效果还要好。 如果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纠正,这个学生可能与别的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学生就“落伍”了,沦为后进生。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对于防止学生偏科、防止学生变成后进生,有很大的意义。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给学生补漏洞的环节,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好本节课的最后机会。可是,有些老师对这个环节做得并不好。学生完成了老师的任务,老师匆匆点拨几句,就过去了。老师没有主动地去发现学生的问题,或者发现了学生的问题,没有进行有效地解决,就下课了,那么学生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老师再想解决,就非常困难了。 学生出现了问题,老师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老师自己也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在讲解、示范的环节出了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讲解和示范的方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怎么处理才对学生更有效。老师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搞明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提高,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