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时间:2017-01-11 立足文本资源,用好文本教材,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凸显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听、说、读、写、思的实践机会,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让生命自由舒展地成长。 一、阐释两个观点“教课文”和“教语文”。“教课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语文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提高。“教语文”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教语文”。其实,我们打开新课标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工具性(语文素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人文性(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两点都不容忽视。 二、细读文本,挖掘儿童的灵性,期待课堂的深刻。这是一年级课文《江南》,我拿出这样两个环节与大家交流:第一,在间歇环节,教师找到了配乐歌唱的《江南》,教师是这样布置这个环节的:下面同老师一起欣赏这首歌,咱们进行一场比赛,看谁表现的最好,然后听着音乐站起来听唱和随意舞动。现在我们想一想,何为比赛,比赛要有内容、方式、规则,才有输赢和结果。否则笼统的一句话怎样让这个活动走向深入,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第二,在分析课文环节,出示了江南荷塘的图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 生:江南。 师:这是江南荷塘的美景(开始包办代替),莲叶何田田,田田的意思就是挨挨挤挤的意思,同学们,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下还有谁? 生:小鱼。 师:这些小鱼都干什么呢?教师边做动作,边朗诵诗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生:跟着做和说。 师总结:小鱼是多么快乐呀! 这样的分析环节,既没有抓住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更没有把课堂还给孩子和走向深刻。 如果我们换种方式设计一下,启发学生灵感,在孩子的主动思维中学习,是否又是另一种效果: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片江南的荷塘吗?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荷塘里的什么? 生:荷叶、莲花…… 师:这片荷塘的莲叶,看上去 非常多 (生) 看上去 数也数不清 (生) 看上去 一眼看不到边 (生) 出示幻灯,顺势练习看图说话。 师:孩子们打开课本,在诗歌的一、二句中找一找,有一个词形容了荷叶的多,快找一找吧!他想和我们做朋友呢 ! 生:在书中圈出“田田”。 师:此时教师在带领孩子边做动作边理解挨挨挤挤,并赋予莲叶人的神情、动作和情感,这片荷塘岂不更美。这么美的荷塘还有谁喜欢它,顺势出示有小鱼游的荷塘图。 生:小鱼。 师:快打开课本找一找,诗中有一个字,可以说明小鱼非常喜欢这片荷塘。 生:用笔圈出“戏”。 师:小鱼是怎样做游戏的? 生:一会东一会儿西…… 师:说明小鱼玩得怎么样? 生:快乐、高兴、幸福…… 师总结:小鱼自由自在、高兴、快乐地在荷塘中玩耍,这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小天地,同学们你们幸福生活的小天地是哪里呢? 这样就把文本引向了孩子的生活实际,拓展了教材,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达到了细读文本,抓住了孩子的身心特点,把语文课堂引向了深入,孩子的生命状态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读书、思考、争论、表达,也就实现了生命的舒展、怒放。 所以说,生命舒展的课堂是能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充裕空间和养分的课堂。可以有不完善的见解,不统一的答案,另辟蹊径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