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时间:2017-01-10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对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思想上有所准备。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接下去的学习活动带有指向性。因此,应该把预习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预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人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就会感到快乐。预习是学生自己在获取知识。学生经过一番阅读和思考,学习有了收获,就会感到探求知识的乐趣,这种情感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将这种积极性长久的保持下来,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课堂上的主动探索者。 二、预习是“品读”的前提条件 教师应把预习指导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指导,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所教课文的知识要点,更要帮助他们“学得其法”,使语文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又能更快、更正确的完成教师的预习任务,自然会使教与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一切习惯都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预习习惯的培养同样需要教师进行持久的努力。教师每教一课,都要提出要求,督促学生完成要求,并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作出合适的评价。在日常的预习训练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勤翻工具书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阅读中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的习惯,边阅读边批注的习惯和阅读时做笔记等习惯。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预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告诉老师,教师可将这些问题集中梳理,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的重点。 三、预习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把预习探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的控制,教师既要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又要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容易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就预习一篇课文来说,要让学生根据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么写的等等。要教给预习方法,在预习中学会预习。 四、注重课内预习指导 长久以来,学生的预习大都安排在课外进行,这就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预习放在课内进行,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减轻了,但给老师又带来困惑:教学时间原本就够紧的了,现在学习内容并未减少,又要挤出课内预习的时间,矛盾怎么解决?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抓住预习的指导。 (一)把握要求,循序渐进。预习要求不要过高,预习内容不要过多,应根据不同年级特点,不同学生实际,不同课文类型,提出相适应的预习要求,否则必然耗费过多的学习时间,预习效果不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三年级开始学习预习课文。目前,很多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把预习活动提到二年级开始,甚至更早。这未必不可,但重要的是正确把握要求。同时在预习时间的控制上,也应该做到高低有别,年级越高,预习时间可视内容的多少灵活安排,但低年级学生则每次安排不宜超过10分钟。 (二)掌握方法,突出重点。要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是必须的。预习的基本方法实质上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方法。所以,在课内预习指导中,教师要抓住实例,教会学生怎样利用字典阅读文章,怎样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怎样练习用简练的语言把课文叙述出来,怎样在初步弄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理清结构层次,怎样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由于年级不同,课型结构不同,文章体裁不同,所以学生的预习也不应该用统一的模式。单调的重复只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还需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有重点的指导。有的课文难度不大,语言十分优美,预习重点就可放在朗读上;有的文章内容艰深不易理解,预习重点就可放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上;有的课文中展现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句较多,预习重点就可放在对重点词句的批注和理解上;有的文章结构比较典型,预习重点又可引导学生理解篇章结构。总之,教师的预习指导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读书基本方法,又要做到每次预习突出一个重点。这样才能费时不多,取得实效。 总之,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力争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摸索阅读规律。只有这样,“教”才能转化为“用不着教”,学生的学习才能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