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天空时间:2017-01-0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自主探究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现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对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看法。 一、 重视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利用《数青蛙》这首儿歌启发学生,并利用课件进行多方引导,但只有少数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对新知的探究中,对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无论怎样启发,都不太会应用。可见,在学生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情况为探究而探究,只求形式而没有实效,应以引导为主,自主探究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让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地融会贯通。 二、 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就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 联系生活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事例与问题变为课堂中的数学问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联系起来。例如,我教学 “比长短”时,创设这样的一个悬念:我拿出一条彩绳和一支铅笔,让学生“猜一猜”哪一个长,哪一个短,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出哪一个长,哪一个短,这时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起来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联系生活创设实践活动,激发探究欲望。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学生具体、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 、开放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1 、给予开放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得有一定的载体,而开放性学习材料,则是实施 “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开放性学习材料有许多,在小学数学中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或让学生收集一些自己身边的生活信息、开放性的信息和练习题,让学生对这种生活信息、开放题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方法交流的机会,并使学生乐于参与。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因此我们应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