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浅谈小学教学质量管理

时间:2016-12-23     作者: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学区石村小学 侯凤侠【转载】   阅读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也是目前衡量办学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但教学质量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客观环境和主观管理两方面的问题所造成的。

一、教学质量管理差异性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 教学的硬件设施

我国从90年代实行的六年义务教育到现在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环节,得到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得以有效改善。但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教学硬件设施缺乏现象却依旧令人堪忧,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充分导致教学质量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2.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发达地区的教师呈现的是专业化的特点,并且对教师的知识面和阅历要求更高,教师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用更为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这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也是当代教育体制下对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则需要更为综合性的学科知识来应对教学中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促使许多教师身兼多门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获得更为专业化的知识,也很难解决儿童在此阶段对事物和知识充满好奇的问题,更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主观原因

1. 教学管理被评价机制所制约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就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的价值评判标准,更是用它来评判教师业务能力和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毋庸置疑,这已经逐步被新的社会意识所批判,这种一切以学生成绩为纲的评价体系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开展以后,校长和教师不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上,也开始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幸福感的获得等方面,而且管理者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也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旧有的考试评价机制仍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是以分数为重,这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入落实的瓶颈,可见传统考试评价制度较之课程改革的滞后,为小学管理者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 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在思维方式上,要求教师形成的认知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基础素养上,要求教师做科研型教师。这些标准与许多教师的自身素质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教师培训工作也没有得到及时落实,这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因畏难情绪而安于现状,使得小学管理者贯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增加。

二、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途径

1. 转变观念

首先,小学的领导层要首先做到思想的转变,领导层的教育理念是科学化办学的基础,也是对教学工作评判的标准。另一方面,领导层也更需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管理教师,关爱教师,从而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桥梁。其次,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个人专业素质的的提升,并且不断的提高个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则是对教师行业的要求。最终,学生也要更加积极地发挥能动作用,参与到教学中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 改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制

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注重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今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在逐步的蜕变之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注重除学习成绩以外的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将是未来社会中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多因素评价体制更能够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更适合实现“因材施教”。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