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时间:2016-12-23 每一个汉字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每一个汉字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 (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9)所以说,小学的识字教学应该将汉字的这些魅力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趣味中,在文化背景中学习、应用汉字。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百花园六的“汉字真有趣”中的“即”和“既”时,就根据汉字文化进行了识字拓展:“即”字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跪坐的人在饭锅旁准备用餐的场景。而“既”则是描写一个人吃完饭准备离开的景象。因此,“即”是准备用餐,而“既”是已经用完餐准备离开,两者呈现出有趣之对应。同时,“即”的部首“ㄗ”表示的是一个跪坐或跪拜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含义来认识和理解与其相关的一些汉字。比如:“叩”字就是表示跪坐着的奴仆向主人叩头的意思,在这里,“口”字为声符;“印”字表示一只手按压在跪坐着的奴隶身上的烙印;“卿”字表示右边的人邀请左边的人跪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古代的国君为了表达对贤能人士的尊敬,常常邀请他们一起共食,以听取他们的高见。)“卯”字的古字为两个面对面跪坐着的人,表示两个即将“分离”或刚“会面”的两个人。我们现在读一些古典名著时会接触到“卯时”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所谓“卯时”指的是清晨五点到七点,正是“日月交替”的时刻,日与月相会之后又分离,故称为“卯时”。卯时也是古代官员们彼此“会面”的时辰。古代宫廷在“卯时”对前来上朝的官员一一点名,称之为“点卯”,官员回应则称为“应卯”。由“卯”衍生出来的“柳”字,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两个即将分离的人,在一株柳树下惜别的情景。如此情景,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看到。 “字里乾坤大”,我们在一个字中,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正如萧启宏所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字的文学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孟”字时,根据其会意,让学生知道“孟”表示在盆子里洗澡的孩子。中国历代的王位继承主要采用嫡长子方式,因此,长子具有较多的特权。例如,长子具有祭祀的代表权,祭祀前要更衣沐浴。先民住在较缺水的北方,所以对于水资源异常珍惜,不常洗澡,如果有机会能在大盆子里洗澡, 那真是奢侈的享受,但这似乎是长子的特权。古人以孟、仲、季来表示三兄弟或每一季之月份排序。例如,孔子的哥哥排行老大,故名“孟皮”,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叫“仲尼”。“季”字在孩子的头上添加了一株幼小的禾苗,代表最年幼的儿子。由此,“季”引申为最年轻、最末。若为四兄弟,则以伯、仲、叔、季排序,但无论如何,季都代表最后一个。“兄”字上面是个“口”,下面是“儿”,意思是一个有“说话”权的“人”。《弟子规》中的 “首孝悌”,说明古人兄长在弟弟面前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这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有关,同时,兄长还有对弟妹们教诲的责任,正所谓“长兄如父”。 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也常常被我作为识字的切入点,在学习 “戟”字时,著名的“三英战吕布”故事便作为识字教学的开篇了,我告诉学生此“戟”就是三国名将吕布所用的方天画戟,并就他们各自使用的兵器做了介绍。这样的抛砖引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男孩子的阅读热情更高,他们因着对兵器的喜欢而主动去读《三国演义》,从而无痕得引导学生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并在大量阅读中使所学“生字”变成“熟字”,达到了巩固识字的目的。 我在识字教学中,常常不拘泥于课本,引导学生将识字渗透到生活中。比如,我在做自我介绍时,就从汉字学的角度加以解释。我从自己名字中的“美”字入手去揭示汉字蕴含的文化。 “美”字表示身披羊皮大衣的人。古人为何认为身披羊皮大衣即为“美”呢?因为羊不仅是一种极其温顺的动物,而且羊羔跪乳,又说明其感恩,于是,古人认为一个完全服从上天旨意的人,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当然,“姓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我还从学生的姓氏入手进行识字教学,引导学生从姓氏文化中看到社会制度的变革。“姓”本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女尊男卑,女性掌握着部族大权,地位显赫,那时,只有妇女才有姓。史料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多数从“女”,有:姜、姬、姚、妫……这就说明西周之前的母系社会非常鼎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姓氏也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有的姓氏是以图腾崇拜有关的,有:马、熊、龙……有的姓氏取自先祖的爵位或谥号,有:王、候、文、武……有的姓氏就是古代的职业,有:史、卜、巫……总之,中国人的姓氏有着鲜明的民族印记和历史痕迹。学生经过我的这番讲解,对中国的姓氏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天天盼着老师赶快讲到自己的姓氏,好多迫不及待的学生还自己在“百度”上查找更多的姓氏文化知识。 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丰富的,这样的课堂展示出的汉字不再是一个个抽象、冰冷的符号,而是富有生机的、有故事、有灵魂的生命体。 |